1. 首页 / 百科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身是菩提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身是菩提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的全文是什么?

优质回答

全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译文:菩提本来无树,明镜也不是台,原本空无一物,又到哪惹来尘埃?

出自——六祖惠能《菩提偈》。

“菩提本无树”是中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

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市卖柴为生。及闻一客诵《金刚经》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处学法。

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扩展资料:

人物简介

惠能(638—713)唐代高僧。俗姓卢氏,三岁丧父,家境艰贫,稍长以伐薪卖柴为业养母度日。

二十四岁时辞母出家,往蕲州黄梅东山参拜五祖弘忍大师。初为行者,随众劳役,踏碓舂米。后因书写了得法诗偈而备受弘忍赏识,嘱付衣法,成为禅宗六祖。

真正的菩提是无相的,就是离一切相,就如金刚经所言,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菩提是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智慧和觉悟,觅到菩提,必须是证到空性,知道一切有为法,虽然如梦幻泡影,但是都是空的显现。就是心经所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空有不二之圆融。

空有不二怎么理解和应用呢?万事万物从空中而来,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所以经历成住坏后又归于空。

因缘刹那生灭,所以人生就是如红楼梦所讲真亦假来假亦真,因缘在时是真,因缘灭时是假,但是所有的因缘都是短暂的存在,都会灭,因为哲学也讲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字。

这样看来就没有永恒不变,所以就不该去执着,该看开的就看开,该放下的就放下,我们能做的只有随顺,接纳,同时不能消极,要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气魄。

人生便没有痛苦和无药可救,也没有歇斯底里和想不明白猜不透。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都是刚刚开始!这就是用空的智慧去过有的生活!

如果说一切都不能执着,同样执着菩提也不对,执着成就菩提同样不对,因为有执着就有苦,有执着就是有取舍,有取舍就是没有平等,用菩提的智慧讲,空有都不二,哪有分别取舍对立不同呢?

所以佛法是圆融的,不是去看那文字怎么说,而是要运用文字背后蕴藏的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表达的是什么样的一种境界?

优质回答

这首诗是佛教中禅宗六祖惠能的答题偈语。事情这样的:五代禅宗将要退位,想选一个悟性高的门生做传承人。于是叫每一徒弟写一道禅偈给他看。

大弟子神秀率先写出。“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有尘埃”意思是自已的身体象菩提树那样常守寺庙,心如台上的明镱那样净明亮。并时时的清洗灰尘保持干净。再直白分解就是,我会恪守清规,一念向佛,决不分心,严格地要求自已做好佛门弟子。

师弟惠能看后不以为然,他依样另写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是说:身体本来就不是树,而心就是佛,就是真与善,哪有什么镜什么台。修佛到了境界之后,已无私无欲,无怨无恨,无生无死,根本就无须再去清洗灰尘了。

老禅宗看到惠能的偈语诗后,非常满意,后来就把传位铱钵给了惠能和尚,于是惠能便成了六代禅宗。

慧能开悟后明心见性,放弃过执,发现真我的境界。

心有正念,身具正行,酒色财气不碍菩提路!

心无善念,身常恶行,你离财离色也是菩提无缘。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请问这是谁做的诗揭!那个客官知道?

优质回答

谢邀请。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是禅诗,是五祖的得意弟子神秀写的。意思是;弟子就如同菩提树,(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觉悟)弟子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捻花微笑,神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拭,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这是禅宗五祖最为出色的弟子之一神秀的偈句。当时五祖想寻找衣钵传人,出了题目要众弟子作答,神秀自恃修为高人一筹,写了此偈句,但境界不如六祖惠能的高,所以失去了作为传人的资格。中国佛教从此分为南北两宗。南宗为嫡传的六祖惠能,以顿悟悟道,从此开启了佛教世俗化风靡全国乃至深刻影响东亚东南亚之风,北宗以神秀为领袖,以渐悟悟道,讲究苦修,难以被普通大众接受,所以影响力不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怎么理解?

优质回答

这是慧能大师应对作的谒子,但这个还是执于“无”

五祖弘忍大师要传衣钵,所以就让弟子作谒以看境界。

神秀上座写了一则谒: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这个谒子执于有。正因为神秀上座执于有,才有了六祖慧能大师与之针峰相对的“无”。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上座认为我们就是菩提树,明镜台,所以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神秀上座的观点是没有错的,这与孟子的“四心”,王阳明的心学是同源的,包括人人都是佛都是同个道理。这里也可以看到佛教中国化之后与儒家思想之间融合的一些变化。

禅宗在一些专家眼中就是中国化后的佛教。

神秀上座写出这样的谒子正是因为他深厚的佛法修养和知识涵养。学识有时助人,但有时也会束缚人。

慧能大师不识字,他没有受到学识的束缚,自然看到的东西就越多,越宽广。当然如果他没有看到神秀上座的谒也不会作这样的谒。

我在前一阶段录制过一则视频,题目是:为什么为道要日损,损什么?成人不如婴儿又是为什么?

这里面重点聊到社会生活化对成人的影响和束缚,具体不展开了。

慧能大师这句话是说本来清静,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这就是“无”。

当五祖弘忍大师看到这句谒之后,就擦掉他,这一举动就是告诉众人执于无也是执。

神秀的执于有与慧能的执于无,两者都是执,但执于无对于执于有来说似乎更进了一步,但在五祖弘忍大师看来二者都没有悟,慧能似乎已经到了门口。

五祖弘忍大师后来就对慧能大师讲解《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大师是真悟了!

所以知识是束缚,同样也是指引。文字是糟粕,何尝不是精华。

执于知识和不执于知识,如同神秀上座执于有,慧能大师执于无一样,都是执。

这又让我想起了《西游记》中的菩提祖师半夜对孙传道的典故,不是去领。

你一看知常容这个名字就知道此人对佛法毫无研究,事实也是如此!哈哈!看明白是一回事,回归又是一回事。

这也是现代人受到知识束缚的后遗症,因为知识带来的好处太多了,我们不知如何处置,知行合一,简单而绝难也!一生之事,一世之行!善!

为道日损!损非损

从禅定的角度来分析这是讲定力的,听一个马来西亚的女禅师讲过,她在静修闭关一段时间之后出关那天一百多人来迎接她,但她举目四顾,发现眼前一个人都没有。

后来一想她还处在深深的定力之中,当她只专注于自身时注意力只放在自己身上,根本不知道眼前有人,不像有些人逛街东张西望,走到哪里都不知道。

跟慧能大师有关的典故还有一个”风吹幡动”的典故,说的也是一个道理;两个弟子在争论是风吹动幡还是幡自己在动?各执一词。大师告诉他们是自己的心在动,因为你去关注它并引发内心思考,才感觉有这种现象。

回到这句话,修行的智慧、定力全在自己身上,修好自己做好自己就OK,干嘛去招惹跟自己无关的事情?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webp”/>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