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科

北师大二附中高二10班亲子共读《平凡的世界》活动成果摘录之张译文一家的感悟

北师大二附中高二10班亲子共读《平凡的世界》活动成果摘录之张译文一家的感悟

杏坛赤子编者按:真如译文同学所说,她“真的能想象到书里的那种贫穷、那种付出与承担、那种卯在心底的一股劲头”。这个善良的孩子在倾听父母讲述时专注认真,做到了同情之理解。她对乡村或小城市出来的读书人内心复杂感受的理解更使我感动。 我和父母说“读书”——张译文与父母共读《平凡的世界》我读这部小说的时候父母都跟我说,恐怕我很难想象那个年代的生活了,也许会觉得书里写的都不是真的,像编造的一样。其实我没有。我真的能想象到书里的那种贫穷、那种付出与承担、那种卯在心底的一股劲头。我真的能明白他们读到这部小说的感受。陆陆续续地,在我长大的过程中,我爸给我讲过他小时候的很多故事:比如爷爷奶奶几代之上是地主,因此最初家里成分不好不受人待见;比如小时候夜里只能缩在油灯跟前写作业,离得太近头发都被烧掉了;比如在爷爷得了血吸虫病之后家里的积蓄几乎分文不剩,他一放学就去河边钓鱼,或者晚上去水田里摸鳝鱼和小虾,不然家里就没有东西可吃;又比如他在学校里看到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同学有钱买零食或者文具,他就会想将来要赚钱要让自己的孩子想买什么就能买什么。妈妈在城市长大,比在农村长大的老爸条件好上很多。但她小时候上学还得“除四害”,每天要交老鼠尾巴,女孩子害怕,于是只好让舅舅帮她勉强过关;夏天晚上热得睡不着觉,就只能打一盆水把脚搁在里面解暑,结果现在留下了骨刺。她小时候城里的物资也极其匮乏,姥姥姥爷工资待遇还不错,但就是有钱也买不到东西,姥姥就只能凌晨两三点钟起床偷偷挑个扁担去郊区,找胆大的农民买只鸡、买些蔬菜。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人们的像活在一个冒险故事里一样,新奇,也许快乐,但总是充满了担忧。 在他们回忆是“放学从桥对面回来,一顿饭吃完还没上桥就又饿了”的时候,他们都凭着读书、靠着自己的努力从生活贫乏的小村小城里走到了现在,从吃不饱饭到能吃好饭,再到能为家里撑起半边天,他们在自己越走越远的同时也大大改善了整个家庭的生活。所以同他们谈读书总是一个微妙的话题。他们深深地明白读书的重要性,他们当年就是通过读书而获得了更好的发展。但同时他们又对读书抱着一丝复杂的情感,他们当年就是因为读书而远离了曾经的故土,在越来越大的城市里越走越远、一去难返。我们讨论到少安与润叶、少平与晓霞这两对人物的不同。我提出他们在观念上和行动上的惊人差异简直像是两代人的鸿沟,显得太不切实际。但父母却指出他们这兄弟俩、姐妹俩的差异也许就源于少安少读的那几年书——对于他们这一代人,读书真的是一件改变人生的事情。少安与润叶的分离也许是出于物质条件的不同,少安是农民家的长子,当时他的家庭迫切需要他的支撑,而润叶作为干部的女儿,又身为教师,没有太多物质上的忧愁。但我的父母觉得这都不能决定一切,真正主导他们行动的其实是他们在不同生活中形成的思维。润叶接受过高等教育,但这种教育与晓霞受到的教育还有很大差距。因而她完全明白自由恋爱、自由婚姻的道理,她鼓起勇气希望去追寻,也渴望得到回应,却又很动摇。而少安尽管也接触到了这样的观念,他的生活实践却告诉他,他与润叶的婚姻会给他招致怎样的压力、又会给润叶带来多大的苦难。其实在内心深处,少安是比润叶更在乎物质生活条件的,所以他给润叶了一个强制的选择,不让润叶跟着他受苦受累,但他也许忽视了,润叶是能跟他一起吃苦的。而润叶是爱得太冲动了,她可以不在乎物质的吃穿条件,但她也许应该想想,即使少安接受了她,他们还能像以前一样亲密无间地生活吗?他们还会有共同话题、有共同认识吗?于是孙少安为减轻家庭的负担而娶了秀莲,田润叶也为减轻家庭的负担而嫁了李向前。这其中固然有许多屈折,但这并不一定就是一件坏事,毕竟没有什么是飘飘云端的童话故事,也没有什么是能像游戏里一样试过一遍不行就重来的。从这一点其实也能看出两个人作为家里最大的孩子,对于接过家庭重任的主动担当。而少平与晓霞就很不一样。他们都是受过教育、并且接触过许多先进思想的人。他们的世界已经不局限于自己生长的那个小村镇,他们眼前有一片更广阔的天地。他们对家庭也担负着责任,但由于哥哥姐姐已经成为中流砥柱,对他们力量的需求似乎没有那样紧迫。所以他们也有足够的自由和空间去闯荡、去冒险。对于他们来说,物质的安稳已经不是追求的目标,他们更要追求的,是精神上的独立和迸发。因此他们能更勇敢、更决绝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少平家依然贫穷,晓霞家依然富裕,甚至他们两家的差距比少安和润叶更大,但是他们就能够不在意,不论是朋友还是恋人,都维持着亲密的关系。对于我的父母来说,这就是读书、是眼界带给人的差别。 但是随着读书让他们的眼界越来越宽,他们又有遗憾、有忧愁。有太多东西他们不得不留在过去、留在背后,但那些东西又恰恰是组成他们身份、构成他们归属的一部分。他们从村镇里走到了城市,但他们不希望仅仅是离开,他们也希望村镇能够变得越来越发达,有一天他们回到村镇能够看到繁荣开放的景象。外出读过书的人大多都不愿再回去,但来自朴实的工人、农民家庭的他们也明白这不是唯一的出路。要让已经离开的人回去发展固然不太现实,乡镇的发展更多还要依靠留在当地的农民和工人们。但这并不意味着外出的人就无所事事。既然已经体会到了更好的生活,他们就会尽自己的能力让更多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们辛苦工作的原因就在这里,并不只为自己的故乡人,也为中国千千万万人的故乡。他们也许无法接触或影响国家的政策方针,但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一砖一瓦、一笔一划地落实,而这,也许就是他们能做到的最大化发展。记录恢弘的历史—-译文家长与孩子共读《平凡的世界》的感受“五一”期间,我们一家三口一起交流了各自读《平凡的世界》的感受,对少安、秀莲、少平、晓霞等人物性格和命运进行了探讨,共同品味了在改革开放初期草根阶层充满历史烙印的苦难和奋斗,平凡和伟大。《平凡的世界》讲述的是1975年-1985年在中国西北黄土高坡上一个叫双水村发生的故事。这段时间,正是中国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引发社会变革的前期阶段,路遥描述的乡镇早市,卖菜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畜力车混在在拥挤的人群中间,寻找打工机会的民工羞怯得站在一起跟雇主讨价还价,卖完菜的妇女提着菜篮边走边聊。这些场景只是中国几千几万个市场的一个,真实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引起的市场繁荣、买卖活跃的积极社会变革。在这样一个社会变革时期,历史烙印在少安、少平这些人物身上的,既有中国苦难历史遗留的坚韧、隐忍的一面,也有被历史洪流推动、追求个人富裕生活冲动和向往的一面,为整个故事的描述打下了明显基调,个人的矛盾性格也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1984年,改革开放的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路遥也从上层建筑的角度充分揭示了城市变革前的阵痛。省委书记乔伯年坐公交实地调研交通状况,遇到一连串尴尬问题:等了半小时没来车、车一来连着来四辆,公交拥挤不堪,汽车过站不停、售货员态度蛮横出言不逊、司机袭击乘客等,充分揭示了国有经济控制下的社会矛盾和人际困惑。在这种城市经济下,为孙少平等在城市的生活和发展提供了动力和舞台。路遥从大处考量、从小处着眼,通过刻画孙少平这些普通人物平凡的人生旅程,衬托出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所用的语言,也打上了强烈的时代烙印。路遥在描写少安、少平等人的内心世界时,所用语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比如“党叫他来不是吃干饭的!”“老天爷!最好多下点雨吧!我们还靠你吃饭哩!”“他现在不会工作了!接二连三弄巧成拙!”这些语言不仅颇具革命思维,还广泛使用感叹号,突出人物内心的责任感和革命思维,体现了在改革开放初期“文革”留下的历史印记。 家长和孩子共读一本书,两代人从不同的视角来回顾这段历史,必然有因成长时代背景、人生经历不同带来的思想撞击,但对小说中人物个性及生活态度的评价也有相似之处。共读一本好书,促进了家长和孩子的相互了解,欣喜的看到了孩子的思想已渐渐成熟,她的很多观点和见解对我们家长也是一种启发。我们每个人都是变化世界的平凡一员。我们的个人经历不仅记录着这个时代,也推动着这个时代的进步。真诚感谢路遥,在时光远去的时候,还能在书中读到我们经历的时代回忆以及我们在那个时代的所感所想、所作所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