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科

聊斋志异野狗概括 聊斋志异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聊斋志异野狗概括 聊斋志异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网友提问:

《聊斋志异》中的《野狗》一篇,蒲松龄是想要表达什么?

优质回答:

蒲松龄被世人称为聊斋先生,此公少年成名,但科举之路极不畅顺,据史记载生平有七次参加乡试不第,前后历四十余年,七十一岁补了个岁贡生,人生大部分时间以教书为生,据民间传说晚年开茶馆,搜集世间鬼怪故事,编撰成书。蒲松龄的一生诠释了世上读书人的结局:读书的初衷是一样的,而结局各有各的不同。

《野狗》的故事梗概

顺治年间,山东一明朝末年武举名于七,领导农民造反,史称"于七之乱",这个鬼怪故事就发生在"于七之乱"中,说有一乡人名李化龙夜从某处归家,途中遭遇官兵与叛乱者打仗,死伤无数,李化龙为避被误杀,躲入死尸堆装死,撕杀结局后,四周安静下来,李化龙正要离去,忽见有首尸体站起来大呼:野狗子来!倾刻许多死尸也立起附和,呼毕集体倒地,李化龙大骇,此时见一狗头人身的怪物从远处而来,青面獠牙,走进尸体开始吸食骨血,它发现李化龙身体完整,马上靠近他准备吸食,李化龙随手抓住一块石头奋起反抗,慌乱中砸掉了怪兽的两颗獠牙,怪兽随即逃走,李化龙捡起了这两颗獠牙回乡,请乡邻观看,但无一人认识。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此故事真实寓意

这个故事应该是道听途说,蒲松龄把它记录下来,在文中没有表述自己的观点,留下了悬念。

蒲松龄出生时还属于明朝,满清入关时大肆屠城,许多百姓死于非命,加上蒲松龄一生科技考试不顺,对清朝腐败其实极为不满,但又不敢明言。

故事中起义军全被杀死,而死后尸体竟站了起来大喊野狗子来吃他们,这里的野狗我们可以理解为清军,文中野狗的形象是狼面人身,它们敲骨吸髓,连死人也不放过,而死者毫不畏惧,有的头都掉了,还站起来大喊"野狗子",文中的主角名李化龙,面对怪兽拿了一块石头就敲下了它的牙,把它打跑了,隐喻怪兽不可怕,只要你敢拼,就会赢,男主角的名字叫"李化龙",我们也可理解为"你化着一条龙"。

我们从史料中看不出蒲松龄有反清复明的念头,但是他对清朝的强烈不满是众人皆知的,清朝的文字狱是惩处最残酷和严厉的,他不可能傻到做这种事,所以借助鬼怪的故事去警醒世人,他的鬼怪故事或美或恶,或圆满或悲惨,形成独特的文字魅力。

以上只是本文作者的猜测,不知大家有何看法,欢迎讨论!

其他网友回答

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是一部非常有趣,而且意义深刻的作品,里面有一篇非常短的小故事叫《野狗》,因为情节玄幻而且夸张,让人觉得很恐怖。但这篇文章又不像是单纯的讲故事,读完之后总感觉蒲松龄想通过这则故事表达某种意思。

《野狗》故事简述

于七之乱,天下生灵涂炭。有位叫李化龙的乡下人从山里回家,半夜赶路的时候遇到了值夜的兵丁,为了避免被杀,他躺进了死人堆里装死。

兵丁过后,李化龙还是没敢起来,这时候周围的死尸都站了起来,有胳膊断掉的,有没脑袋的,还有脑袋掉了一半挂在脖子上的。这些死尸挺直站着像一片树林,那位脖子上挂脑袋的死尸说话了:“野狗子来,奈何?”其他死尸跟着一起喊:“奈何?”接着所有死尸倒地,周围顿时陷入死一般的沉静。

李化龙吓得刚想起身逃跑,此时来了一个兽头人身的怪物,只见它趴在尸体堆里吃死人头,还吸死人的脑子。李化龙连忙把头埋在死尸底下,怪物发现了他,还过来拨弄他的肩膀,想吃他的头。李化龙慌乱之中从身下摸出一块石头猛击怪物的头,结果怪物大叫一声后捂头嘴跑了。

李化龙看了看地上,有怪物受伤时留下的血,还有两颗四寸长的牙齿,弯曲且锋利!他将牙齿带回村里给大家看,却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怪物的牙齿。

《野狗》故事分析

这篇文章来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故事内容非常离奇,而且背后的含义却让人深思。

如果是古代人看《野狗》这篇文章,肯定是觉得非常吓人,想想缺胳膊少脑袋的死尸站起来说话,这是多么恐怖?但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看到这样的故事只是当一般的奇幻或者鬼怪故事,因为这样的情节偏离现实太远,一看就是完全虚构。

《野狗》这则故事不同于《聊斋》其他短篇,里面蕴含着深刻的意义。有人认为这则故事是要披露于七之乱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百姓害怕清军的程度甚至超过鬼怪。关于这个故事,我看到的是“弱势文化”的体现。

故事背景是于七之乱那段时间,天下刀兵四起,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故事里倒下的死尸好比是毫无抵抗能力的弱者,如同案板上的鱼肉,任由“野狗子”宰割;而野狗子则是强大势力的化身,他们可能是清军,也可能是起义军,总之是给无辜百姓带来灾难的人。在这些强大势力面前,弱势群体没有办法主宰自己的命运,面对“野狗子”的到来,他们只能发出“奈何”的声音。

李化龙,从名字上来看就是被作者寄予厚望!在封建时代,龙是皇权和帝王的象征,“化龙”则暗指着此人有着出众的身份和能力。李化龙与野狗子搏斗,用石块将野狗子击伤,他救下了地下的那些死尸,有种“力挽狂澜、拯救苍生”的意思。

从整个故事来看,死尸是被压迫者,他们已经失去了抵抗的意志,李化龙的出现拯救了他们,这里面有一种“救世主”的思想。弱者希望得到救助,希望有人能够帮助自己改变命运,这种救世主思想正是“弱势文化”的体现。

结语

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看上去是在讲一些稀奇古怪的故事,但是通过这些故事往往能够悟出一些道理,比如《宫梦弼》就是教我们如何“理财”,《青蛙神》教我们如何处理家庭关系,《罗刹海市》则是告诉我们不要太在意外表,你眼中的美在别人看来可能是一种丑,别人的丑也会在某些地方成为美!

不过每个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都有所不同,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蒲松龄笔下的这些作品,你又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其他网友回答

蒲松龄的小说大多托物言志,所写妖魔鬼怪恰恰是在叙说当时社会贪官污吏吃人不吐骨头的社会现象。要知道清朝是文字狱最多的一个朝代,这一时期文学创作都不是很直白,多是托物言志抒发自己的情绪。常见的小说作品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等。

生活在一个敏感的年代,不能发内心之所想,也是文人墨客的悲哀,空有满腹文化。我们先来了解下蒲松龄生活的时代就能知道《野狗》一文主要在说一个怎样的社会现象了。

蒲松龄一生算是多灾多难的,少年时期遇到清军入关,李自成起义,。1659年以当地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明、清时,秀才是经过院试,得到入学资格的「生员」的俗称。得到秀才资格,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坎。接下来蒲松龄就屡考屡不中,至46岁时方被补为廪膳生(额外增加的名额),72岁时被补为贡生,做了贡生以后理论上可以当官了,蒲松龄是”岁贡”,后来得到一个虚衔”儒学训导”。国家一级是国子监,省里面是府学,县里面是县学。可以理解为现在的国考、省考、村官。

为什么说这个呢?试想一下一个官运亨通的人哪里会有闲工夫去收集民间故事,去体会民间疾苦。

野狗一文的社会背景是“于七之乱”于七是一个人名,他领导了这场农民起义,而蒲松龄老家就在山东淄博。那年蒲松龄才8岁,正是因为小时候见得多了,长大后的蒲松龄就喜欢在民间茶坊,小摊收集当地关于起义的事情。

蒲松龄5岁的时候清军入关,屠杀百姓这些事情屡见不鲜。在这种时代环境下,死的人多了。就会被百姓编造出各种光怪陆离的故事,而蒲松龄就是那个穿梭于民间茶坊小摊的那个VLOG自媒体。

于七之乱,清廷镇压的手段是无区别屠杀,因为是农民起义,无法区别哪些人是叛党,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的血腥镇压。尸横遍野,文中有着禽兽脑袋的人无疑是象征清廷,吸食尸体的脑子。这是什么意思?本人理解不仅是乱杀无辜,还要在思想上奴化汉人。让其思想上臣服于清朝的统治,因为顺治时期,清军才入关,政局不稳。

“于七之乱”时间之长,历经了15年,直到康熙元年春即公元1662年,于七溃败而逃。于是清廷大规模扑杀百姓。从这点上看农民起义是不坚定的,是为了叛乱而叛乱,无组织、无指导思想。领导者一旦失败就是落荒而逃,全然不顾那些因为自己而死的百姓。谈不上是为了农民的利益而起义,那些反清复明的人大多也是为了复辟自己在明朝时期的光辉岁月。

在历史上于七还寿终正寝,为避难到华严庵出家当和尚,法名通澈,受戒时又获法号善河。他在众和尚中颇有威信,70岁时被举为方丈,老死在华严庵。现华严寺寺外于七的雕像还尚在。

在历史上,你会发现农民起义的头头一般不是农民出身,农民难以独立成军。也因此领袖起来”造反”,并不是为农民谋利益,所谓的农民起义是将自己的命运维系在一个非农民的人身上,甚至是被强迫”起义”。”起义军”所过之处,农民也并未获得好处。所以从根本上说农民起义跟其反对的朝廷从性质上看并无正邪之分。只不过是以暴制暴的一场大闹剧而已,可以看出封建社会农民的软弱无力。

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教授余英时认为,古代历史上发生的”农民起义”的领导主体从来不是正儿八经的农民,而是各式各样的社会边缘人。如黄巢是盐枭、李自成是作为快递员、洪秀全是客家籍的落榜生。边缘人在太平盛世无出头之能,但一到乱世便有机会大显身手。这些人并不代表农民的利益,只为一己之私。

在蒲松龄的《野狗》里面我们也无法看出里面有一个真正的正面人物,怪物和李化龙,一个是害人者,一个则是藏于尸体保命的苟且者。蒲松龄想表达的是乱世之中,有害人者还有为了保全自己性命的见死不救者。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已经死去的尸体都被那“兽头之人”吓得战战兢兢,足以想象出恐怖之景!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话题很有意思,涉及到蒲松龄的反清思想。

清代小说家中,蒲松龄是反清意识非常强烈的一员。他幼年经历清兵入关,少年目睹了爆发于山东胶东半岛的于七起义,对清军的血腥杀戮有记忆。特别是蒲松龄所生活的胶东半岛,一直是清代北方反清秘密组织的重要基地,崂山就是于七起义失败后于七及其同伙潜伏的重要基地。按照现有资料记载,蒲松龄有一个情人就是反清组织的成员。

聊斋志异表面上是一部志怪小说集,但其中的很多篇章,都有或含蓄、或激烈的反清情节。含蓄的比如《司文郎》,提到了明季的科举、《田七朗》中武承修是辽阳大户,《佟客》来自辽阳,外出经商二十年,显然都是努尔哈赤攻占辽沈之前的事情;田七朗,翩翩,香玉等男性和女性的衣着描写都是明代的衣着。激烈的,《大力将军》中提到了庄史案;《侠女》中的侠女无疑反清组织余脉,《张氏妇》中提到清军“大军(古文中的“大军”,特指朝廷的军队,农民起义军等部队无论规模多大都不能称为“大军”)所到之处,妇女无不被污”,赞美了用计谋杀死三个蒙古兵的机智妇女“张氏妇”。

需要指出的是,聊斋志异中许多篇章,对清王朝的控诉非常激烈的,可以用入木三分来形容,许多细节都可以对照真实的历史:比如清军包围大同时,许多当地有钱人将财宝埋在地下(《狐妾》),清军攻克大同后,将掳来的妇女在北京插草标和牛马一起出售(《乱离》);《辛十四娘》隐晦地提到了康熙西征噶尔丹途径大同时在当地制造冤狱;《林氏》写的是明末一位济南有钱人家的女性被”北兵“(其实就是清军)掳走奸淫致死的故事;《韩方》提到”郡城北兵所杀之鬼,急欲赴都自投,故沿途索赂,以谋口食“,被杀死的鬼要索取贿赂赶着投胎,十足的黑色幽默;《竹青》提到乌鸦用神力杀死了想射杀男主人公的清军。在当时,这样的书写需要很大的勇气。

还有一部分作品,风格介于含蓄和激烈之间,带有很强的黑色幽默。比如《席方平》《梦狼》《考弊司》等故事,作者故意模糊时代,读者则都可以读出描写的是清代社会的黑暗。《蛇人》中,作者借恋主的蛇“二青”和“小青”,委婉地讽刺“独俨然人者……蒙恩数世之主,转思下井而投石焉”,当时还在康熙时期,一些降清贰臣或本人在世或后人当官,蒲松龄的话骂谁不言而喻。《保柱》里直接歌颂吴三桂手下的武将。

最典型例子的莫过于《乱离》。《乱离》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在陕西做官的人,去北京”复命“。家里的老奴丧偶,便打发他去街上买个女人当老婆。结果这个老奴第一次上街,买回来的是主人的母亲,第二次上街买来的是主人的妻子。原来这个官员是大同人,当官把家人留在大同,没有跟自己一起去陕西上任。结果在清军攻克大同后母亲妻子都被掳走贩卖。这个官员一家就用这种方式团圆了。而他答谢这位老奴的方法呢,是花钱又让他买来个女人当老婆。最搞笑的是,蒲松龄居然说”意必公有大德,所以鬼神为之感应“,然而前文明说此人是”任盐秩“,做的是清朝的官。清军烧杀掳掠,连自己的官员的家人都不放过,蒲松龄自己的态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理解了这些,再看《野狗》,就非常好理解。文章一开头就提到“于七之乱,杀人如麻”。考察《栖霞县志》等清代资料,都记载于七起义军的军纪是很严明的,对老百姓骚扰比较少。“杀人如麻”的显然是清军。《野狗》的创作意图,就是揭露清军滥杀无辜的暴行,至于后面的恐怖书写,无非是把清军屠杀的故事故意传奇化,志怪化,给人印象更加深刻而已。

蒲松龄虽然书写鬼怪,但他也是个非常阳光的人。他少年时目睹过于七起义带来的屠杀,也听说过济南,大同的杀戮,但这一切似乎并没有让他吓破。在内心深处他并不恐惧,也很鼓励其他人不要怕。比如《聊斋志异》的《妖术》里,青面獠牙的恶鬼一剑砍过去,原来不过是一些吓唬人的泥人纸片。他歌颂美丽善良的鬼狐,却并不怕恶鬼。在他的眼中,哪怕是未成年的孩子运用智慧,也可以战胜邪恶的鬼怪(贾儿)。不光鬼他不怕,考上科举而洋洋自得的南方读书人,他也不放在眼里(司文郎),以武技自夸的莽夫(《武技》),自居侠客的妄人(《佟客》),凶恶的饿狼,都只是戏耍的对象(《狼三则》)。他其实是个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人,只不过他的斗是善良的,温和的,也是善意的。在《野狗》中,主人公李化龙面对恐怖的食人怪“野狗子”,也是一石头打过去,对方则“掩口负痛而奔,吐血道上”。野狗无疑是清军的化身,蒲松龄则隐晦地鼓励老百姓,面对屠杀不要害怕,要敢于向不公反抗。

其他网友回答

蒲松龄著有《聊斋志异》,其中有一篇是《野狗》。大概意思如下:

因为于七之乱(顺治帝年间,山东一带于七领导的农民起义,时间长达十五年)的缘故,导致清兵杀人如麻。

有一位老百姓叫李化龙,之前一直躲在山里,这次从山里出来,想要回家。为了安全,他选择晚上行动。可是,他刚出来,就碰到了清兵晚上行军,为了保命,他躲在死人堆里,装成死尸。

很快,清兵过去了。保险起见,李化龙没有立刻出来,还在死人堆里躲着。

这时候,李化龙忽然看到,周围那些少头无胳膊的尸体,一个个都站立起来了,其中有一个尸体,脑袋已经掉了,还连在肩膀上,他嘴里说:野狗子也要来了,我们该怎么办啊?所有的尸体也都跟着说:我们该怎么办啊?

没多大会儿,这些尸体有倒下了,再也没有声音。

李化龙骇然之际,刚想起来赶路,忽然看到一个大物走了过来,兽头人身,它趴下来找到人脑袋,然后吸食人的脑子。李化龙害怕,继续藏在尸体之下。这个大物很快来到了李化龙藏身之处,不断拨弄,想要找到李化龙的脑袋。

李化龙趴着,脑袋藏了起来,大物就移开尸体,看到了李化龙的脑袋。李化龙大骇,他随手在腰下面找到一块碗大的石头,紧紧握住。大物低头时,李化龙一下打中它的脑袋,砸到了嘴,大物吃痛跑了,一边跑一边吐血。

李化龙跟上,看到血迹里有两个牙齿,中间弯曲,一头尖锐,大概有四尺长。拿着两个牙齿,李化龙回到了家,他给别人看,别人都不认识。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李化龙结局如何,那牙齿到底是什么,作者也没说。

有些朋友觉得,《聊斋志异》是名著,肯定也是微言大义,比如讽刺封建社会,痛斥时代黑暗等等。

我个人觉得,《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有些并没有意义,只是故事而已。

古代故事嘛,难免涉及到神怪、官府、老百姓、战争,这很正常。所以,非要觉得名著(或名著一个故事甚至一句话)就一定蕴含深刻含义,有时候可能是钻牛角尖。

但《野狗》这一篇故事,涉及到农民起义、官兵屠杀以及怪物,我觉得还是有些内涵的,所以试着解读一下。

其一,反应清初社会现状。

于七之乱,杀人如麻,四个字道尽清初统治者的残忍。读者一看,就知道当时老百姓过得有多惨了。

李化龙为什么躲到山里?可能是不想剃发,可能是参与了于七之乱,也可能什么都没干,就是单纯地怕清兵。为了躲避清兵,他宁可藏在死人堆里。

寻常人看到一具尸体也害怕,李化龙为何不怕?要么是因为清兵比尸体更可

相关推荐

  • 农夫与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农夫与蛇寓言故事及寓意

    农夫与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农夫与蛇寓言故事及寓意

    农夫与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农夫与蛇寓言故事及寓意,伤害,农夫,冻僵,身上,路边,心慈手软,埃塞俄比亚,埃塞,想必很多读者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过农夫和蛇这个词语,那么农夫和蛇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 农夫和蛇的故事内容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赶集完回家的农夫在路边发现了一条冻僵了的蛇。他很可怜蛇,就把它放在怀里。 当他身上的热气把蛇温暖以后,蛇很快苏醒了,露出了残忍的本性,给了农夫致命的伤害,咬了农夫一口。农夫临死之前说:“我竟然救了一条可怜的毒蛇,就应...

  • 莱昂纳多的禁闭岛,结局告诉我们什么 莱昂纳多主演的《

    莱昂纳多的禁闭岛,结局告诉我们什么 莱昂纳多主演的《

    莱昂纳多的禁闭岛,结局告诉我们什么(莱昂纳多主演的《禁闭岛》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告诉我们,莱昂纳多,讲了,网友提问:莱昂纳多主演的《禁闭岛》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优质回答:故事发生在1954年,联邦执法官泰德·丹尼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和上级新派来的搭档查克(马克·鲁弗洛饰)奉命上岛调查此事,主管医生考利接待了他们并负责协助调查。而泰德此行前来还有一个隐秘的目的:寻找让妻子葬身火海的凶...

  • 麦克白读后感600字 麦克白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麦克白读后感600字 麦克白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麦克白读后感600字(麦克白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告诉我们,读后感,麦克白,《麦克白》全剧笼罩着一层阴暗,狡诈,可怕的气氛,通过对屡建奇勋的英雄麦克白变成一个残忍暴君的过程的描述,批判了野心对良知的侵蚀作用,麦克白的悲剧命运从女巫预言开始,他由一个国家的功臣,在权力和欲望的驱使下,内心一步步发生变化,逐渐不可收拾,最终走向死亡。在这部剧的开始,麦克白和他的同伴班柯刚立下战功,等待他们的将是国王的奖赏...

  • 霍金的故事50字一生 霍金的故事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霍金的故事50字一生 霍金的故事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霍金的故事50字一生(霍金的故事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故事,霍金,史蒂芬·霍金(1942.01.08-2018.03.14),这个名字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作为20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其著作《时间简史》,是许多热衷于科学的小伙伴的必备读物。很多人都好奇,霍金被禁锢在轮椅上这么多年,甚至连一句完整的话都无法说出口,他是如何提出这些理论的呢?少年霍金:人送绰号“爱因斯坦”十几岁时,霍金的成...

  • 开天辟地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开天辟地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开天辟地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开天辟地,故事,盘古,有人说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为何要作为历史的开篇?优质回答盘古,亦称“万物大帝”,东方万神之尊,一把盘古斧开天辟地,又身化万物,开创华夏文明之根基,孕育传承至今的中华文化。追根溯源,盘古开天辟地是为历史的开端。盘古开天辟地反映了中国人自古骨子里就有“人定胜天”的基因,详见《东周列国志》西周尹吉甫曰:天定胜人,人定亦胜天。有...

  • 乌鸦反哺的故事读后感 乌鸦反哺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

    乌鸦反哺的故事读后感 乌鸦反哺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

    乌鸦反哺的故事读后感(乌鸦反哺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乌鸦,故事,读后感,乌鸦反哺的故事读后感(乌鸦反哺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阅读提示:见到乌鸦反哺,不孝子番然悔悟,一路叩首迎老母,不料悲剧发生。尽孝要趁早啊。从前有个老婆婆,母子二人过日子。儿子小时候,被妖生惯养,这孩子长大了便染上了一身坏习气。好吃的他呼了,好穿的他穿了,老婆婆身上省肚里挪,供养着他,可这个孩子还不知足,总觉得这是应该的,还...

  •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教案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教案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教案(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急性子,慢性子,裁缝,读完故事你想对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说点什么?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这篇课文我想对他们说:做人做事都不能太毛毛躁躁,也不能太慢慢腾腾,应该不急不慢,张弛有度,懂得分寸。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核心部分,它是一个人稳定的态度系统和相应习惯了的行为风格的心理特征。人与人的个性差别首先表现在性格上。性格是在社会生活...

  • 墨菲定律是什么意思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墨菲定律是什么意思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墨菲定律是什么意思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坏事,墨菲,定律,可能有很多朋友知道墨菲定律的意思,但是也有很多朋友不太清楚墨菲定律的意思。我先简单介绍一下墨菲定律吧。墨菲定律的大概意思就是凡是你越往坏事去想,那么坏事就越会发生。很多人考试前一直觉得自己这次考试要完蛋,结果最后真的考砸了。还有人在上班路上一直担心觉得要迟到,结果就真的迟到了。其实这其中还有很多种情况都可以算是墨菲定律之中的。但是归根...

  • 小柳树和小枣树的故事 小柳树和小枣树告诉我们什么道

    小柳树和小枣树的故事 小柳树和小枣树告诉我们什么道

    小柳树和小枣树的故事 小柳树和小枣树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小枣树,柳树,道理,小柳树和小枣树的故事有一个老伯伯会种树。院子里那棵小枣树就是他种下的。老伯伯说:“一棵树太少了,我再种一棵。”老伯伯在小枣树旁边又种了一棵小柳树。小柳树的腰真细,柳枝绿绿的,真好看!小柳树看看小枣树,树枝弯弯曲曲,一点儿也不好看,就禁不住说道:“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啊!你看我,多美丽!”小枣树听了没做声。小柳树高兴了,他想...

  • 水浒传表明了什么道理 《水浒传》主要告诉我们什么道

    水浒传表明了什么道理 《水浒传》主要告诉我们什么道

    水浒传表明了什么道理 《水浒传》主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当时,水浒传,社会,网友提问:《水浒传》说明了什么道理?怎么理解?优质回答: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水浒传》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统治者的腐败,昏庸,无能!以宋江为首的108位英雄好汉,原本都是安善的良民,有些还在朝廷为官,甚至还有不小的官职,但,正义的好人被邪恶的小人所害,整个朝廷,整个社会被黑暗势力所霸占,没有好人的容身之地,没有百...

  • 四大名著之外还有二部《儒林外史》《聊斋志异》 儒林

    四大名著之外还有二部《儒林外史》《聊斋志异》 儒林

    四大名著之外还有二部《儒林外史》《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的比较,儒林外史,四大名著,聊斋志异,网友提问:《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为什么成不了四大名著?优质回答:聊斋志义就象现在的微型小说集一样,是蒲松龄笔记式的小小说,必定不能与大本小说平坐,儒林外史,是含有史学成份的书箱,并非纯小说体,所以这两本未列四大名著之中。其他网友回答应该有六大名著就有这二部书了。我非常欣赏這两部书。是神在人间,...

  • 诗歌世上只有妈妈好 来一首诗告诉我们只有妈妈好

    诗歌世上只有妈妈好 来一首诗告诉我们只有妈妈好

    诗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来一首诗告诉我们只有妈妈好),回答,妈妈,网友,网友提问:怎么才能写出“世上只有妈妈好”为主题的诗?优质回答:谢邀:世间只有妈妈好,养育之恩忘不了。从小哺乳喂养大,含辛茹苦上学了。盼儿学习成才好,建设祖国尽孝道。如今父母头发白,孩儿回家三春报。其他网友回答谢谢幸福友邀请!试作——十月怀胎娘艰难,一朝分娩命相连,呱呱坠地娘心欢,忍受巨痛笑在脸,三娘教子是典范,母爱伟大且平凡,盼娃...

  • 南辕北辙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 南辕北辙的故事和道

    南辕北辙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 南辕北辙的故事和道

    南辕北辙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南辕北辙的故事和道理),南辕北辙,相反,适越,南辕北辙的意思是: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成语出处  《战国策•魏策四》记载了一则寓言故事,说有个人要到南方的楚国去,却驾车往北走,自恃自己的马好、盘缠多、车夫高明,殊...

  • 聊斋志异中的人物有哪些 《聊斋志异》中的人物,你最喜

    聊斋志异中的人物有哪些 《聊斋志异》中的人物,你最喜

    聊斋志异中的人物有哪些 《聊斋志异》中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最喜欢,聊斋志异,网友提问:《聊斋志异》中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个?优质回答:白狐。敢爱敢恨,有情有义其他网友回答《聊斋志异》的故事中大家最熟悉的要数因为《倩女幽魂》电影影响的宁采臣和小倩的故事了,两个人的爱情故事深受大家喜欢,曾经的我也是受影视剧的影响认为除了这两个人物再也没有其他人物可以改变我的想法,直到又一次我看电视剧《聊斋...

  • 塞翁失马的故事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告诉我们

    塞翁失马的故事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告诉我们

    塞翁失马的故事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塞翁失马,故事,焉知非福,网友提问:“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优质回答: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失去一定是另外的得到。面对危机的时候,有的人像沙漠中被蚊虫叮咬的骆驼,把一点点失意,不断地扩大,当它愤怒地狂奔,把一点点的伤口不断地扩大,鲜血不停地流淌,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最后被闻到血腥味的老虎赶来吃掉了。有的...

  •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鹬蚌相争为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鹬蚌相争为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鹬蚌相争为什么渔翁得利),告诉我们,渔翁得利,鹬蚌相争,鹬蚌(yù bàng)相争,渔翁得利。意思是在复杂的矛盾斗争局面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互不相让,结果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这个成语出自奇谋奇才辈出的战国时代。 《战国策·燕策》记载: 赵且伐燕, 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

  •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视频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视频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视频(叶公好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叶公好龙,告诉我们,成语故事,有什么成语小故事适合学龄儿童?优质回答对于学龄前的儿童有许多成语小故事。比如“孔融让梨”、“恩重如山 ”、“深情厚谊” “手足情深” 、 “形影不离”等等。主要是让孩子从成语小故事中理解其中道理,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如果直接教育,孩子可能听不进,但通过故事的讲解,孩子就会记住了。跟孩子讲道理,不如让他去发现...

  • 偷吃人参果读后感200字 偷吃人参果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偷吃人参果读后感200字 偷吃人参果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偷吃人参果读后感200字(偷吃人参果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人参果,告诉我们,读后感,在整篇西游记中,表面上看到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在保唐僧西天取经,因为唐僧只会念佛诵经,不会武功,没有法力,可是他的佛学修养,人格魅力在处理矛盾时,有时候可以完胜三个徒弟的法力武功。在《偷吃人参果》这一集里,因为唐僧师徒借宿五庄观,猪八戒想吃人参果,便扇风点火鼓动孙悟空去偷,之后兄弟三人分吃了,结果被两个道童看出...

  • 大意失荆州的故事主人公是谁 关羽大意失荆州告诉我们

    大意失荆州的故事主人公是谁 关羽大意失荆州告诉我们

    大意失荆州的故事主人公是谁(关羽大意失荆州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关羽,告诉我们,大意失荆州,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出师北伐。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支蜀汉偏师的军事行动最终演变成了牵扯到魏蜀吴三方势力的大混战,直接决定了整个天下的走向。“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关羽的出兵似乎完美契合了诸葛亮当初在《隆中对》中的战略规划。所以这会是蜀汉集团精心组织的一次行动吗?显然不是,关羽从出兵到...

  •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意思谁写的 业精于勤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意思谁写的 业精于勤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意思谁写的(业精于勤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业精于勤,荒于,行成于思,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出自唐·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今译为: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但它却荒废在嬉笑玩耍中,事情由于反复思考而成功,但它却能毁灭于随大流。随是指:随大流,跟随之意或者说随俗,即顺着多数人说话或办事,俗话说:“羊随大群不挨打,人随大流不挨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