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科

背水一战的历史人物是谁 关于背水一战的历史人物

背水一战的历史人物是谁 关于背水一战的历史人物

韩信的背水一战是聪慧还是巧合,历史上算孤例吗?

优质回答

“背水一战”,“拔旗易帜”这两个成语,妇孺皆知。由此,韩信被无数人所膜拜,成为流传千古的军事家。千年之后,再来看“背水一战”,它应该不完全是韩信的聪慧,更多应该是历史上的巧合,韩信碰到了这次机遇,使它成了历史孤例,无法重复。

首先,一般认为韩信领的新兵三万,“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战斗力不行。其实我国古代的军事编制都是老兵带新兵,韩信军中也有上千的老兵充当着基层的干部,否则军令难以通畅。

“汉王入关时,将士多东归亡去”。可见招募新兵多是秦人,他们有征战各国的心理素质。韩信以三万对二十万,部队没有出现恐惧心理,大面积溃逃,就说明韩信带领的军队战斗力不差,而且很能打。

其次,秦暴政多年,刘邦入关中时的约法三章天下共知,所以民心倾向刘邦。

再看赵军,将士对赵王用陈馀为帅就有不满。谋士李左车对地势军情的分析,可以说是缜密入理,可陈馀就是不听,可谓失于理智。两军交战,陈馀不坐镇全盘指挥,却披挂整齐上阵厮杀,失去了权位。

再则,张耳在韩信军中受到礼遇,他与赵军将校自然有交往,会有私通接纳的事。不然“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的井陉之道,不利于骑兵冲杀的情况下两千汉军骑兵怎么能通过关隘呢?合理的解释只有,赵军营中有人接应,里应外合拔营易帜。说明赵军战前已是军心向背,成了失败的主要原因。

第三,在战斗中,韩信先遣一万军背水列阵,直到陈馀大军全面扑来,才投入战斗。赵军从关前追击汉军,到背水阵时已经疲惫不堪了。山地又难以展开,后面大军无法前进,尸体成了阻挡前进的障碍。

而背水的汉军以逸待劳,突然杀出,使赵军大面积死伤混乱。并且此时赵军的大本营都换了汉军的旗帜,形成前后夹击的事态,这才有了赵军被彻底击溃的一幕。

陈馀虽有刚愎自用的一面,但多年带兵的敏锐还该有的。如果,后面只是汉军两千士兵冲击,显然不足为惧,赵军人马众多,完全可以后队转身一两万人对付汉军。用人海战术困死汉军。

可见,陈馀亲自出站,留守的赵军无人震慑,汉军骑兵一冲击,多数人是投了汉军,一起杀向陈馀的背后了。

井陉之战应该是韩信主导的攻心,攻城,攻战三结合战术模式。以攻心为上,使赵军溃败,之后又扩大效果,一举歼灭了赵军。

最后,我们在膜拜韩信的同时,不应贬低他的对手。陈馀带兵多年,战前能不部署各军的任务吗?他难道不知道井陉之道大军难以展开,还倾巢出动?他亲自出战,难道不安排留守兵团?

很显然这些都是不可能的,所以,如果陈馀是个十足的大草包,那“背水一战”还能称作历史上的经典之战吗?

一说到韩信,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背水一战”。确实,“背水一战”可以称得上是韩信最杰出的操作,里面包含着丰富精深的战术思想。但是奇怪的是,自从韩信用了“背水一战”之后,这么好的一种战术打法,后世基本上没怎么用过。而且就算有效仿的,也基本上是失败。

(背水一战)

比如马谡“守街亭”之战。马谡把军队摆放在高山之上,高山之上缺水源,正如韩信自己解释的“陷之死地而后生”,马谡确实把军队“陷之死地”了,但是他没有后生,他失败了。而且败得很惨,让整个蜀汉的第一次“北伐行动”也跟着殉葬。

太平天国时期,石达开来到大渡河边。虽然不是他有意而为,却也已经处在“背水一战”的境地。但是石达开最终并没有成功,而是全军覆没了。

那么,为什么韩信的“背水一战”能够成功,后世就再也没有用过“背水一战”了呢?而即便勉强用了“背水一战”,最终也是失败呢?

其实,严格意义上讲,“背水一战”肯定是会失败的。为什么呢?虽然说“背水一战”可以因为被“置之死地”,让人在恐惧之余,把人身上的能量激发出来,发挥到极致。但是毕竟人数上居于弱势。打仗不是拍武功片,不可能一个人能够连续杀掉好几个人。一个人身上激发出来的能量可能增大,但毕竟“双拳难敌四手”,力量不够,也不可能打赢。再说了,当人处在绝境中的时候,既可以激发他身上的求生欲望,也可能让他产生绝望。因为绝望,人身上就可能发软。人一发软,很可能就被敌人一刀给砍了。

(马谡失街亭)

总之,“背水一战”胜利,应该是小概率事件,并不是大概率事件。

既然“背水一战”是小概率事件,韩信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呢?难道韩信有一种赌徒心理吗?

肯定不是的。韩信刚好相反,他是一个心思缜密的人,如果没有绝对的把握,他绝对不会选择去做。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来看看韩信前期所做的几件事。比如,韩信遇到淮阴少年挑衅他的时候,为什么选择从淮阴少年胯下钻过去?就是因为他想选择大概率事件。他知道,虽然他身上背着剑,自己也长得很高大,但是毕竟淮阴少年那边的人多。打起来,打胜的可能性小。因此,他选择从人家的胯下钻过去。

再比如,韩信当年跟着项羽,接着又跟着刘邦,两次都选择离开。为什么他会选择离开?就是因为他知道,跟着他们俩,就那种状况,自己取得成功是一种小概率事件。他必须要选择成功的大概率事件,才会放弃这种小概率。

既然韩信总是选择大概率事件,就说明他在选择“背水一战”的时候,不是一个赌博,而是有确定把握能够成功的。那么,韩信为什么就确定这场仗,他能够取得成功呢?

(项羽)

我认为,关键的原因,是韩信所进行的“背水一战”,并不是孤立的操作。他在战斗取得胜利后,对将士们说他这样做,是想“陷之死地而后生”,其实他这话是打了埋伏的,并没有把他最核心的地方说出来。他核心的是什么呢?就是“背水一战”绝不是一个独立的战术安排,而是一项配套工程中的一项。他有什么配套工程呢?

两个配套工程:一是伏击战,一是拔旗易帜。

伏击战就是在赵国的都城和江边这段路上,有一个峡谷,赵军要出来攻打水边摆阵的汉军,必须要通过这个峡谷。韩信就在这个峡谷的两边埋下伏兵。这个伏兵,其实才是杀赵军的主力。水边摆放的那个战阵,只是一个诱饵。是让赵军看见水边摆阵,因此觉得汉军无能,好欺负,所以放心把军队派出来,穿越那个峡谷,掉进汉军的埋伏圈。

拔旗易帜是断赵军的后路。就是韩信派一队人马攀上赵军的城上,拔下赵军的旗帜,换成汉军的旗帜。等赵军发现的时候,摸不清楚汉军的底细,以为汉军已经攻入赵军的都城里,所以慌张回撤。而在回撤的途中,就掉进了汉军的埋伏圈,被汉军打得大败。

这两项配套策略,才是打败赵军最重要的两步。而“背水一战”其实只是诱饵。后世的人,不明白这一点,他们采用“背水一战”的时候,没有配套措施,怎么会不失败呢?

(参考资料:《史记》《三国志》《太平天国史》等)

韩信的故乡是哪里?

优质回答

关于韩信是哪儿的人,百度百科上说是江苏淮阴人,但是如果追诉韩信的父亲是谁的话,有一种说法,侍考证的有一个,就是广西部分韦氏族谱记录的韩臣颜。

如果这个是真的,那么韩信祖籍很有可能是广西人也说不准!

我的头条号里有一篇关于韩信的小故事,感兴趣可以去看看,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燕山记”,古今中外,奇闻轶事,尽在燕山记!

《 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侯者 淮阴人也.” 江苏省淮安市码头镇人士。淮阴市,原江苏省地级市之一,2001年更名为淮安市。

韩信要求封地为王的时候,真的没有感受到刘邦对他的杀意吗?

优质回答

韩信不是刘邦杀的,是吕后杀的,虽然吕后是刘邦的婆姨,是他的原配,代表刘邦的意志,但你不能说刘邦最后就一定会杀了韩信。

汉太祖高皇帝十年(前197年),阳夏候陈豨谋反,“自立为代王,劫略赵、代”,刘邦从洛阳出发,“自东击之”,最后驻扎在了邯郸。

经过近一年的战事,刘邦取得了平叛的胜利,而“陈豨军遂败”,于是刘邦便准备打道回府,返回洛阳。

恰此时,身在洛阳的吕后得到了韩信的“反状”。原来,韩信有一个舍人得罪了他,“(韩)信囚,欲杀之”。这个舍人的弟弟为了救哥哥,就“告信欲反状于吕后”。

而这个“反状”也跟陈豨有关。

据说陈豨曾经路过淮阴候韩信的府第。韩信抓住陈豨的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我能和你说上话吗?

“唯将军令之!”将军有什么直接命令在下去做就是。这个陈豨倒是很信赖韩信。

于是,韩信畅所欲言:

“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中起,天下可图也。”

说白了,韩信的意思是,如果陈豨你要谋反,我也会为你起兵,那天下就是咱俩的了。

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又被称为“兵仙”,用兵如神,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刘邦之所以能获得天下,有一多半都是韩信的功劳。因此,陈豨知道韩信的能耐,便放心地说:“谨奉教”。对于起事的事,你说咋整就咋整。

后来,陈豨真就起兵叛乱了,你说这里边有没有韩信的“引诱”?

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那么,以上这些“反状”,是否属实呢?

大概率是真的!

首先,一个“下人”怎么敢捏造事实污蔑当朝王侯?更何况是功勋卓著的淮阴侯韩信?其次,就在此次刘邦平定陈豨叛乱期间,韩信竟然“称病,不从击豨”!这就更加令人怀疑。

反正,不管怎样,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原则,吕后准备对韩信出手了。可她又担心这么平白无故的“诏令”韩信来洛阳,会打草惊蛇,引起他的怀疑,于是就把相国萧何找来商量。

萧何鬼点子多,出了个主意给吕后,谎称有人从邯郸来,“言豨已得死,列候、群臣皆贺”,就是文武百官都要来给皇帝道喜。为了能让韩信来洛阳,萧何在给他的信里还特别交待“虽疾,强入贺”——就算有病,也要勉强支撑着来给皇帝祝贺。

萧何这“招”到底管不管用,就要看两人之间的交情和韩信的为人了。

韩信起初不是刘邦的部下。最早,他是加入到了项梁的队伍里;项梁兵败以后,韩信又成为项羽的手下。或许是项羽觉得韩信还有点能力,遂任命其在军中做个“中郎”的小官职。

韩信觉得自己那么大能耐,不用岂不可惜?于是便“数以策干羽”,满心希望项羽能采纳自己的意见,可项羽不识才,始终“不用”。对此,韩信深感无奈,便偷偷跑了,“亡楚归汉”。

也该韩信倒霉,刚到汉军不久就遭遇了一桩祸事——“坐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之信”。

眼看自己马上要掉脑袋,韩信猛得抬起头,刚好看见萧何,于是“临死抱佛脚”,大呼:

“上不欲就天下,何为斩壮士?”

刘邦不是要占领天下吗?为什么要杀壮士呢?言外之意,就是说我是能为此出力的

——后来,韩信的这句名言被很多面临生死考验的将军们用了起来,比如唐时大将李靖,就是凭借这句话才免于被李渊所杀。

萧何“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就这样,韩信被萧何救了下来。因此,萧何对韩信是有救命之恩的。

此后,也是在萧何的力挺之下,韩信受到了刘邦重用,“以为大将”。这里,萧何又对韩信有“知遇之恩”。

另一方面,韩信也是个“懂得感恩”的人,比如早年生活困顿时,韩信曾在河边受过“漂母”“一饭”。在他功成名就荣归故里时,就专门赐给老人家“千金”为谢——这也就是成语“一饭千金”的由来。

“两恩”并举,萧何这封信的分量就极重了,再加上韩信“懂得感恩”,要给萧何面子,遂“欣然”赴宴。

当然,这本身就是一场“鸿门宴”。韩信到来不久,吕后便“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

民间传说韩信曾对刘邦有要求,自己死时“不见天地不见铁”。于是,吕后便把韩信囚在一个木笼中,然后上下左右皆用布帛包的紧紧地,“不见天地”。接下来,武士们用削尖的木棍(或竹竿)把笼中的韩信囊死。这种死法还真的是神奇。

得,韩信就此没了性命!

其实,吕后诛杀韩信并不仅仅是担心其会谋反而为大汉扫雷,更重要的是,她要为自己的儿子刘盈谋划,她不允许自己儿子继位登基以后,朝中还有如韩信这样的权臣存在。这也就好理解,为什么她接下来又直接“陷害”了梁王彭越……

只可惜,吕后用力过猛,在把戚夫人做成“人彘”后直接把儿子刘盈吓傻了,以致其登基后“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在位仅六年而“薨”。吕后也算是遭到了报应。

如此看来,无论刘邦有没有心要杀韩信,吕后都是会对他下手的了。

那,刘邦到底有没有心杀韩信呢?

这个可以有!

让我们回到二人关系变差的那年——汉太祖高皇帝四年(前203年)。

是年,楚汉双方几十万大军在荥阳一线对峙,楚强汉弱,汉军腹背受敌,形势对汉军相当不利。汉军正面有项羽的主力,北面有章邯困守废丘,西北面则有司马欣、董翳、魏王豹相继背汉降楚,从北侧威胁汉军。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韩信却在潍水之战中大败齐楚联军,“尽定齐地”,形势一片大好。

这可真是冰火两重天。

之后,韩信竟然派人给刘邦讲:

“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请为假王以镇之。”

很显然,这是希望刘邦立他为“假王”。

就情势而言,汉楚双方在荥阳的大战对峙已一年有余,刘邦当然希望韩信所率领的汉军能够回防助力。谁成想,韩信竟在此刻“邀封”,这是非常不合时宜的。即便你要邀封,也应该在战事结束以后才对,是不?

所以,刘邦“发书,大怒,骂曰”:

“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我被困于此处,早晚希望你来助我,没想到你竟然想着自己称王?

这里,刘邦生气可能还有另一个理由,即韩信攻打齐国是他的自作主张。

起初,荥阳之战前,韩信被分派的任务是“北掠燕赵齐”,在楚国的大后方“敲”出一块根据地来。燕赵较弱,很快就被韩信平定,只剩下一个齐国,但齐是强国,灭齐哪有那么容易呢?

是以,当韩信解决完燕赵之后,谋士郦食其便对刘邦讲“(齐国)未可以岁月破也”。刘邦“以为然”,遂遣郦食其出使齐国。郦食其不辱使命,成功说服齐王与汉交好,使其不在背后支持楚国。

尽管之前刘邦“诏令”韩信攻打齐国,但现在齐汉交好,你是不是应该征求一下“上峰”的意见呢?毕竟,此时攻齐已经不是那么的急迫。

可韩信问都没问,在辨士蒯彻的建议下硬是发动了对齐国的战事,并且战而胜之。

很明显,如果韩信不攻打齐国,大概率会被刘邦调回荥阳前线救急。如果你是刘邦,你能不生气?

刘邦还想再骂,张良、陈平见势不妙,赶紧“附耳语曰”:

“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自王乎!不如因而立之,善遇,使以为守;不然,变生。”

汉军现在战事不利,你觉得你能禁止韩信称王吗?还不如就“立”他为王,好好善待他;不然,恐怕会诱发韩信“叛变”。

显然,张良陈平已经意识到,韩信遣人求立“假王”,有试探之意,他就是要看看你怎么处理这个事。你如果不同意,我正好以此为由“叛变”,以后再也不跟你来往了。所以,此时此刻,刘邦万不可被愤怒冲昏了头脑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刘邦情商很高,马上就反应过来,“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并且很快安排“张良操印立韩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那你说,此时刘邦会想杀韩信吗?

这个其实真不好说。刘邦生气是真的,但要说杀韩信,恐怕还没到那种程度。毕竟,从某种程度上讲,即便韩信不自请为王,刘邦大概也会这么封赏他,因为他的功绩确实已经达到了。

反之,此时韩信大概率也感受不到刘邦的“杀意”。首先,荥阳之战尚未结束 ,鹿死谁手还说不好;其次,韩信此时手握重兵,谁怕谁呢?

是以,韩信似乎也不必有过多担忧。

很快,韩信大军赶到,刘邦取得了荥阳之战的胜利。

不过,刘邦还没高兴多久,韩信就又把他给气着了!

转过年来(前202年),刘邦追击项羽到固陵(今河南太康),跟齐王韩信、魏相国彭越约好到时一起出击,攻打项羽,“期会击楚”。

可吊诡的是,韩信和彭越并没有在约定的时间出兵相助,这使得汉军战事不利,被楚“大破之”。

没办法,刘邦只能“复坚壁自守”,问张良:

“诸侯不从,奈何?”

“楚兵且破,二人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天下,可立致也。齐王信之立,非君王意,信亦不自坚……信家在楚,其意欲复得故邑。能出捐此地以许二人,使各自为战,则楚易破也。”

张良的意思是,虽然去年韩信被立为齐王,但这并非是刘邦的意思,所以韩信对此有些犹豫。如果现在您能再次封赏“故邑”给他,他就不会犹豫不决了。

刘邦无奈,只得按照张良所说执行。

很快,“韩信、彭越皆引兵来”。

当然,这件事也令到刘邦内心愤怒不已。

是年,项羽乌江自刎后不久,刘邦直接遣军“驰入齐王信壁,夺其军”,剥夺了韩信的军权。

至此,韩信两度得罪刘邦的后果,也就是丧失兵权而已,这种处罚实在是算不得严重。

现在军权被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韩信再不聪明,此时也能感受到来自刘邦的杀意了……

参考:《资治通鉴》、《史记》

(网图、侵删)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背水一战的历史人物是谁.webp”/>

相关推荐

  • 刘邦对卢绾封王真心实意 为啥韩信、吴芮、卢绾、彭越

    刘邦对卢绾封王真心实意 为啥韩信、吴芮、卢绾、彭越

    刘邦对卢绾封王真心实意(为啥韩信、吴芮、卢绾、彭越等被封王,周勃、灌婴、樊哙却没有被封王?),刘邦,却没有,真心实意,网友提问:为啥韩信、吴芮、卢绾、彭越等被封王,周勃、灌婴、樊哙却没有被封王?优质回答: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一度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继而实现中央集权统治。然而,到了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在汲取了秦国灭亡的教训后,却采用了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的“郡国制”,除在中央直接管辖区域推行...

  • 一战定乾坤的战役 三大战役定乾坤

    一战定乾坤的战役 三大战役定乾坤

    一战定乾坤的战役(三大战役定乾坤),三大,定乾坤,战役,网友提问:历史上有哪些一战定乾坤的战争?优质回答:一、野狐岭战役1211年8月,蒙古大汗铁木真集合几乎全部主力10万,在野狐岭一战击败金国45万精锐大军,此后金国一蹶不振,空有百万大军也在迁都挣扎20年后灭亡。野狐岭大战,蒙古损失2万以下,金国损失惨重,约20万阵亡受伤,剩余大多溃散逃亡或投降。金蒙局势彻底逆转,没有后顾之忧的蒙古转移战线西征...

  • 非洲有哪些著名人物 非洲著名历史人物

    非洲有哪些著名人物 非洲著名历史人物

    非洲有哪些著名人物(非洲著名历史人物),历史人物,著名,非洲,网友提问:非洲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是谁?优质回答:曼德拉,致力于反对种族隔离,提倡民族平等,不同种族和平相处,使南非黑人站起来了,与白人一道构成新南非的主人其他网友回答南非总统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他出生于南非特兰斯凯,先后获南非大学文学士和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律师资格。曾任非国大青年联盟全国书记、主席。于1994年至1999年间任南...

  •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有哪些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从几方面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有哪些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从几方面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有哪些(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从几方面),几方面,历史人物,评价,古今中外,重要的历史人物数不胜数,他们对于历史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后人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需秉承公平公正、一分为二、史论结合等原则及方法来进行评析。考试时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有哪些要求?从哪些方面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如果你对这些问题还存在疑惑,螺蛳君这篇攻略给你答案。01、【材料题命题特点】题型设置方面,往年中考...

  • 破釜沉舟的历史人物是谁讲了什么事 破釜沉舟与哪位历

    破釜沉舟的历史人物是谁讲了什么事 破釜沉舟与哪位历

    破釜沉舟的历史人物是谁讲了什么事(破釜沉舟与哪位历史人物有关?),什么事,历史人物,破釜沉舟,“破釜沉舟”一语,最早出现于《孙子兵法?九地》篇。该篇系统地分析了战争中常见的九地: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泛地,围地,死地。详细地论述了统军者各应持以的应对态度。孙子说:“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作为统军者,必须镇静以求深思,严正而有条理。设法蒙蔽士卒的耳目,让他们对军事计...

  • 王者荣耀韩信和李白哪个厉害 李白和韩信谁厉害一点

    王者荣耀韩信和李白哪个厉害 李白和韩信谁厉害一点

    王者荣耀韩信和李白哪个厉害(李白和韩信谁厉害一点),厉害,李白,韩信,网友提问:《王者荣耀》中的李白和韩信谁厉害?优质回答:《王者荣耀》中韩信和李白谁强?你怎么看?李白和韩信都是王者荣耀中非常强势非常热门的打野英雄。无论是在低端局还是在高端局中,这两个英雄都拥有着很高的出场率。其实李白和韩信的上手难度和英雄上限都比较高,能够真正将这两个英雄玩到出神入化的玩家还是少数。那李白和韩信这两个英雄到底哪一...

  • 汉初三杰只有韩信没有善终 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

    汉初三杰只有韩信没有善终 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

    汉初三杰只有韩信没有善终(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人杰,都是,韩信,网友提问:汉初三杰中张良和萧何都能善终,韩信为何不能善终?优质回答:话说刘邦赢得“垓下之战”的胜利,于公元前202年正史登基即皇帝位后,他在洛阳置办酒筵大宴群臣。席间,刘邦先问群臣说:“吾何以得天下?”而群臣的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于是就说:“我之所以能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

  • 难忘的历史人物 哪个历史人物最让你印象深刻

    难忘的历史人物 哪个历史人物最让你印象深刻

    难忘的历史人物(哪个历史人物最让你印象深刻),人物,老一辈,难忘,网友提问:哪些历史人物,让你深刻难忘?优质回答:历史人物中最难忘的是:以伟大领袖毛主席为核心的老一辈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的一生一世都是无私奉献,不追求个人利益,只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在短短的三十年,将一个一穷二白的东方穷国,建设成为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国防……各个行业基本实现四化,在敌对国家严密封锁打压的情况下,依...

  • 蒯通为什么劝韩信谋反 蒯通游说韩信

    蒯通为什么劝韩信谋反 蒯通游说韩信

    蒯通为什么劝韩信谋反(蒯通游说韩信),韩信,网友提问:曾经劝说韩信谋反的蒯通是如何逃脱杀身之祸的?优质回答:蒯通是齐国著名的辨士,以能言善辩口吐莲花著称于世,曾今劝说韩信自立为王,但没有成功。刘邦曾一度想杀了他,但是靠了自己的一副伶牙俐齿,蒯通逃脱了杀身之祸。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淮阴侯列传》里,对于这件事有如下记载:吕后和萧何用计,谋杀韩信之后。高祖刘邦回来看到韩信已死,既高兴又同情,便问吕后:...

  • 你喜欢哪个历史人物为什么喜欢他呢 你喜欢哪个历史人

    你喜欢哪个历史人物为什么喜欢他呢 你喜欢哪个历史人

    你喜欢哪个历史人物为什么喜欢他呢 你喜欢哪个历史人物为什么喜欢他向大家介绍一下,人民,喜欢,毛主席,网友提问:历史上你喜欢哪位名人?为什么喜欢他(她)?优质回答:谢邀: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最喜欢、最爱戴、最信仰的是神圣伟人毛主席!因为毛主席是开天辟地、浴血奋战打下江山,是大公无私、心里装着老百姓,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是伟人毛主席驱走黑暗、带来光明的太平盛世…让人们当家做主,过上了祥和的好日子,那是...

  • 中国有哪些伟大的历史人物 中国有哪些伟大的历史成就

    中国有哪些伟大的历史人物 中国有哪些伟大的历史成就

    中国有哪些伟大的历史人物(中国有哪些伟大的历史成就),中国,历史人物,有哪些,网友提问:中国有哪些伟大的历史?优质回答:中国有哪些伟大的历史??历史是由人事物组成,而伟大的历史自然自然是由伟大的人物与事情和物体组成。中国历史中,有着无数辉煌的人物与可歌可泣的故事。??1 春秋战国时代,思想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诞生了非常多的杰出人物,如孟子 孔子,其中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深刻的影响着中...

  • 才高八斗是谁来形容谁的 才高八斗的历史人物

    才高八斗是谁来形容谁的 才高八斗的历史人物

    才高八斗是谁来形容谁的(才高八斗的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来形容,谁的,在中国文学史上,曹植无疑是最耀眼的文学大家之一,他诗文俱佳,是建安文学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对后世的诗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李白、杜甫等文豪都学过其风骨。曹植七步成诗,足见其天赋之高;山水诗的开山鼻祖谢灵运曾说道:“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可见曹植的才气,天下无双;“诗仙”李白亦对其推崇备至,说道:“曹植为建安之雄才,惟堪...

  • 有的人这首诗可以歌颂哪些历史人物 是我国古代诗人留

    有的人这首诗可以歌颂哪些历史人物 是我国古代诗人留

    有的人这首诗可以歌颂哪些历史人物(是我国古代诗人留下诗歌最多的诗人),历史人物,最多,诗人,网友提问:历史上哪些古人的诗被人歌颂,你知道哪些孤篇诗人吗?优质回答:最著名的孤篇诗人是唐代的张若虚,其所著《春江花月夜》,后人称孤篇压全唐。并且是在明、清时期才被整理发现并流传出开来的。转载如下其他网友回答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人大家众多,作品浩如烟海,佳句叠出,脍炙人口,古今传颂,是中国文学的瑰宝。被人们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