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科

刘邦诛杀萧何 刘邦杀死萧何了吗

刘邦诛杀萧何 刘邦杀死萧何了吗

网友提问:

汉初刘邦想要灭萧何九族,萧何怎么做才逃避杀身之祸?

优质回答:

萧何是个实干家,但就官场生存智慧而言,他的段位并不高,甚至有些愚钝,比起大唐郭子仪全功还能保身的大智大识,萧何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做一个荒诞的设想,假如萧何作为第一功臣活跃在大明开国前后,朱元璋手底下,个人觉得,就他犯过的那些糊涂,即便他没有野心,多半也不会有善终的结局。

大汉开国,刘邦论功行赏、排功臣次序时,萧何的表现就很失水准,以至于犯了古往今来朝堂上的大忌讳。

虽说刘邦执意要让萧何当功臣第一,曹参当功臣第二,这里有大汉开国后重文轻武的帝王之谋,但刘邦对萧何很够意思,那也是显而易见的,那时的刘邦还没有绝对的帝王权威,难得他能顶住功勋武将的叫嚣抗议,对萧何功劳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经过千难万阻,当这项最重要的廷议最终通过时,刘邦很高兴,这一高兴不得了,刘邦豪迈地赐了萧何一个“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权。

可以肯定的是,当刘邦豪迈高兴的情绪退去后,他一定会冷静地将萧何审视一番。

结果,萧何的反应让人很担忧。

所谓“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就是说上殿见皇上的时候,可以带剑,可以不脱鞋,见到皇上的时候,不必谦卑快步小跑,照着平常走路的样子就行。

要知道,历朝历代,这八字待遇几乎就是权臣的标配,很不祥,除非真的已经不把当朝皇上放在眼里要夺权篡位了,一般人臣哪敢接受,又怎么能承受的起。

也可能是当局者迷,太实心眼,也可能是不知止,萧何居然就欣然接受了。

许多人往往注意到刘邦后来老是猜忌萧何,觉得帝王心机太可怕,其实刘邦已经够客气的了,换成好屠之主,可能早就先下手为强了,哪里还会给你时间,慢慢博弈磨合。

所以说,萧何后来的危机,很大程度上都是他自己造成的,刘邦的试探与猜忌太正常不过了。

萧何后来能够转危为安,化险为夷,一来是因为萧何的确是单纯的实干家,他没有野心,没有拉帮结派,培植势力,不像大明朝的李善长,好家伙,他聚拢培植出来的淮西集团叫朱元璋寝食难安了多少年;二来萧何的运气不错,刘邦在根本处看得清他,而萧何身边也有明智之人,关键时刻总有人能及时站出来,治他的糊涂病。

其实,还在楚汉争霸时,萧何身边的门客就提醒过他,汉王在前线领兵打仗,风餐露宿,而萧大人你在后方安逸经营,尽得人心,这时候汉王派使者回关中慰问你,你得明白其中的意思,关怀的背后可是不放心啊,此时的人情世故可是暗藏杀机啊。

萧何这个人很能听进去别人的高见,听到这个说法,他立马醒悟过来,于是问自己该怎么做?

看出问题的人是高人,他给萧何指了条一举两得的道,让萧何把族中人尽可能地派到刘邦的身边去,这既是给刘邦吃定心丸,而且这定心丸的外表之上还涂抹着一层深厚的情义。

刘邦很吃这一套,论功行赏时还特别提到了这一点,言下之意自己不能忘恩负义。

韩信成为大汉帝国最大的隐患时,助不助吕后,对萧何而言是一大考验。

面对这个要命的问题,萧何很识时务,他果断地选择了放弃一部分信义的底线,助吕后骗杀了韩信,从而成就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一折射复杂人性、带着宿命意味的成语。

然而,当干完这一件事,将自己从韩信危机中彻底摘出来之后,萧何却又忘了功高震主这一回事,并且又犯了糊涂不知止的老毛病。

韩信被诛杀,为了犒赏萧何出的这一把关键之力,除了加封,刘邦还特意派了都尉率500名士兵到相国府,做护卫。

这等于是萧何在京城中有了兵马,如果用帝王阴谋论的视角看,这就是制造朝中重臣图谋不轨的前奏,历朝历代不知道上演过多少回。

萧何没有看透其中的玄机,还准备大肆庆贺一番呢。

所幸,一个叫召平的明白人,身着素衣白履闯进相国府,用一席话浇醒了萧何。

召平进门就跟报丧是的,说萧何不久将大难临头。

萧何很有涵养,不解地问,我身居相位,宠眷逾分,且遇事小心谨慎,未敢稍有疏虞,君何出此言?

召平说,主上南征北伐,亲冒矢石,而公安居都中,不与战阵,反得加封食邑,我揣度主上之意,恐在疑公。公不见淮阴侯韩信的下场吗?

萧何又一次顿醒,并且做的很彻底。

第二天,他匆忙入朝面圣,力辞封邑,并捐出大量家财,拨入国库,移作军需。

刘邦果然大喜。

但是,在深不可测的朝堂之上,大功之臣想善始善终,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猜忌这个东西,如果不能去根,很容易变本加厉,这是由人性决定的,人臣如果只是做一些表面文章,帝王会觉得你更加狡猾,更加害怕。

根除猜忌之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废武功,自污其人。

然而萧何在这个问题上,却是长时间地没能想明白,想明白之后又做的不够彻底。

公元前195年,淮南王英布谋反,刘邦再次御驾亲征,萧何还跟以前一样,坐镇后方,有口皆碑。

这个阶段,正是刘邦剪灭异姓王,稳固刘氏皇权的敏感时期,任何风吹草动、潜在威胁,都会让刘邦的神经绷紧,萧何因为太能干,又得人心,所以刘邦不可能完全放心,于是乎他又派人回京城慰问萧何来了。

任何试探,多了都会厌烦,都会质变。

另一方面,许多能干的正人君子意识不到这一点——许多时候,没毛病恰恰是最致命的毛病。

萧何可能就是这样,他总觉得自己为心无愧,毫无毛病,刘邦理所应当应该信任他,善待他,所以他又把眼前的危机忽略掉了。

所幸,关键时刻又有门客站出来提醒了萧何,皇上已经没法再赏你了,赏无可赏,剩下的就是杀了,更要命的是皇上很可能会想,万一萧何乘虚号召,闭关自守,那该怎么办?没办法,只能提前防范于未然。

这么一说,萧何慌了,连忙又问该怎么办?

门客说,化解根除的办法只有一个,自污,例如低价强买民田,让百姓怨声载道。

萧何一听,盘剥百姓,这么龌龊的事我怎么能去做。

门客说,相国你真是对别人明白,对自己糊涂啊。

所以说,道德有时候是智识的高墙,不是你脑子不够使,而是高墙阻碍着你,不容你去那么使。

所幸,为了自保,萧何最终还是咬牙按照门客的“馊主意”干了一些坏自己名声的恶事。

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回到长安后,见有百姓拦路,控告当朝相国巧取豪夺、贪赃枉法,对萧何终于释怀了。

此时,刘邦嘴上虽然对萧何说,你自己去向百姓谢罪吧,心里其实已经放过了萧何。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萧何正直无私的老毛病又犯了,他竟然请求皇上将上林苑的荒地赐给百姓耕种。

这是典型的下属要做好人的同时把领导变成了恶人。

刘邦一听,勃然大怒,紧接着便将萧何下入了大狱,名义上是要治萧何贪赃枉法之罪,实际上是想让萧何好好反思一下,治他的老毛病。

在污秽不堪的大牢中,老迈的萧何终于彻底醒悟了过来,在朝堂之上,像他这样的人原来是需要尾巴,并且需要时刻夹紧的——

其他网友回答

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能够避开刘邦的“倚天剑”,成为善终者,是有原因的。

第一,修建豪宫,以取悦刘邦的虚心。

刘邦在楚汉争霸中笑到最后,建立汉朝后,他对手下功臣进行封王封侯后,心里也是不安的。他知道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于是他对手下的三大重量级人物韩信、张良、萧何分别进行了逐一考核。而萧何是他的老乡,而且从起义就跟随着他,后来在楚汉之争中忠心耿耿地守在后防线上,他的考核说简单不简单,说难也不难,其实就是去做一项工程。刘邦给这个新上任的酂侯萧何安排了一个重要的阳光工程去做:去咸阳修复被项羽烧毁的宫殿。萧何接到任务后,二话不说就走马上任去了。后来,把宫殿修建得极为堂华富丽,刘邦来验收时,心里虽然高兴,但嘴上却指责萧何太铺张浪费。萧何却极尽阿迎奉承之能事,称不这样不能展示汉朝皇庭的功绩和威严。结果被吹到天上的刘邦自然很是高兴,对“识时务”的萧何自然更高重一等。

第二,助杀朋友,以消除刘邦的戒心。

当然,尽管如此,但刘邦对萧何还是和对待其他功臣一样心存戒心和提防的。而萧何是聪明人,自然也知道伴君如伴虎这个道理,而这时,吕后因为在立太子一事,对“不支持”的韩信极为恼火,欲除之而后快。于是找来“忠心”的萧何问计,萧何为了保全自己,决定对自己的曾经给予帮助的韩信下黑手,结果和吕后定“引狼入室”的妙计,引诱韩信入宫,吕后没有手下留情,直接把韩信送上了断头台。而处理韩信正是刘邦心里的“期待”,他借吕后、萧何之手除去韩信后,也暂时消除了对萧何的防备之心。

第三,自毁名节,以根除刘邦的疑心。

萧何当了相国后,变得不务正业起来,他开始干一些强买田宅、强取豪夺的事。结果萧何的“坏事”很快被人告到刘邦那里去了,刘邦于是找萧何来“对质”。萧何拒不承认错误,而是辩解皇家猎苑内空地多,自己多盘点,让没有土地的百姓去耕种。刘邦怀疑他受了“贿赂”,便要对他动刑。后来在朝中大臣的劝解,刘邦才免除对萧何的重罚。但从此萧何因贪腐,名声一落千丈。

然而,有谁又知道萧何是“故意”这样做的。他之所以强买田宅,就是为了往自己身上泼脏水,把自己的名誉毁于一旦,让刘邦放下对他的怀疑之心。

综上所述,萧何正是这样多管齐下,消除了刘邦对他的戒心和疑心,最终逃过了刘邦魔爪,得已善终。

其他网友回答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刘邦在打天下建立汉朝的过程中,“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功不可没。但正所谓“鸟尽弓藏 兔死狗烹”。刘邦没夺取天下的时候他们就是宝。但刘邦夺取天下建国称帝之后,他们三人也就成了刘邦的心腹大患。其中最聪明的就是留侯张良了。在功成之后张良激流勇退,跟随赤松子云游四海归隐深山。也因此保住了一命。最傻的就是兵仙韩信了。傻傻的韩信没有听从张良退隐的建议还想要和刘邦共享富贵。结果死在了吕后水中。三人中最鸡贼最无良的就属萧何了。萧何为了活命甚至害死了韩信用来“自证清白”。 俗话说的好“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韩信因萧何而一飞冲天。韩信也因萧何而惨死于阴人之手。刘邦建立汉朝后立刻开始着手铲除异姓王并且诛杀功臣。韩信作为威胁最大的臣子自然不会被刘邦所遗忘。但刘邦毕竟信誓旦旦都对韩信保证过,绝对不会亲手杀掉他。所以如何处置韩信在刘邦来看十分的麻烦。在刘邦准备处置韩信的时候,刘邦对于萧何也是警惕之心倍增。原因无他。韩信是萧何力荐刘邦的。可以说萧何就是韩信的“伯乐”。萧何和韩信一文一武这要是造反,那事可就大了。所以刘邦除了对韩信严密监视之外,对于萧何也没有放松警惕。 萧何自然也觉察到了刘邦对自己的不信任或者说警惕之心。但萧何没有张良那种豁达的心态,毕竟家族和家人都是萧何的拖累。再加上萧何自身也不愿意退隐。所以为了使得刘邦继续重用自己信任自己。那么萧何只能给刘邦献上投名状。而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萧何最好的投名状就是协助刘邦除掉韩信。所以萧何本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心态和吕后联合密谋除掉了韩信。萧何这个一手成就了韩信的人,也一手毁掉了韩信。为了自己的前途萧何义无反顾的牺牲了韩信。韩信只能算是一个无辜的牺牲品。

萧何献计除掉韩信后,刘邦得知道消息立马派遣使臣拜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并令五百名士卒,一名都尉做萧何的卫队。萧何很高兴以为重获信任。但召平却对萧何说,皇帝开始怀疑你了。皇帝现在外面平叛,而您在都城之中。根本就不需要护卫队。但现在皇帝却赏赐给您护卫队。这并不是对您的信任。而是以护卫为名实则监视您的。这些赏赐您千万不要接受,并且要把全部的家财都拿出来捐作军费,以便消除高祖的疑心。萧何照办。结果刘邦又大喜。从这里来看召平简直看透了刘邦的脾性。 黥布造反后,萧何依旧坐守大后方。萧何还想着有样学样继续把家财全部捐献出来。以打消刘邦的怀疑。但这次刘邦却没有一点高兴的意思。并且时不时的打听萧何在做什么。萧何不明所以,但有一个人却对萧何说,皇帝现在平叛都忘不了时时刻刻关心您在做什么。这不是重视,而是怀疑您了。皇帝之所以时时刻刻派人看您在做什么。就是怕您造反。这个时候您就该想办法打消皇帝的疑虑了。您德高望重皇帝自然害怕,所以献上钱财也没用了。索性您就开始欺行霸市开始开始自污名誉。这样的话皇帝肯定放心。果然萧何在强买强卖农民土地之后,刘邦不仅不生气反而还十分高兴。 所以说别看萧何身为汉朝开国功臣,又位列宰相之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实际上萧何每一天都过着胆战心惊的。他的性命都在刘邦一念之间。萧何以为出卖了韩信就可以重获信任。但他还是低估了一个帝王的无情以及对于权利的把控。但不管怎么说萧何最终还是得以善终。汉初三杰也就韩信一个倒霉孩子。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其他网友回答

为刘邦打下天下的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张良急流勇退,辞官修道,韩信最惨,被夷三族。而萧何最好,不仅在刘邦驾崩以后去世,而且和吕后合作不错。身故以后,也给子女留下一个“长期饭票”。更难得是萧氏成了中国历史上一大望族,竟至长盛不衰。后世出了两个王朝。

但必须得承认刘邦有好几次都动了对萧何的杀心,但一次次都让萧何化险为夷了。这不得不说萧何的老道。刘邦之所以能够得天下有一半的功劳是萧何的,这是刘邦自己说的,不是我说的。萧何属于刘邦嫡系,刘邦一起事,萧何就跟随左右,长期负责后勤,行政和治理地方工作,所以说,刘邦就管打仗就行,其他的事情无需操作和过问。一起早有萧何安排的井井有条,但萧何一辈子没掌过军,刘邦依然对萧何不放心,数次起了杀心。原因有二,一是萧何在在方,直接处理民生,声望日隆,引发刘邦的担心,但萧何通过自污躲过,原因就是民心与君心不可兼得。二是相权过重,萧何就多请示,遇事推诿。不揽事,放弃权力来保平安,萧何又成功了。

萧何为何能够功成身退,在于四个字,“洞悉人性”。萧何能够了解刘邦想什么,而且能够在刘邦刘邦动手之前行动。长时间地与刘邦接触,也许萧何都没有意识到,他对刘邦的了解胜过刘邦自己。刘邦登基以后,赐萧何上朝时可以穿鞋带剑,不必遵循常礼。但萧何不是一般人。他知道,刘邦对你的恩赐今天是恩赏,他人就是你跋扈和谋反的证据,给你非人臣待遇,是给别人看的,但你要真信了,那就要倒霉的,离死也就不远了。再就是永远突出刘邦,无论是在刘邦称帝前,还是称帝后,自己必须在刘邦阴影下,要给自己准确定位。不争,不抢,有功归于上,有过归于己。让别人站到阳光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荣誉面前,懂得谦恭谨让,这不是虚伪,这是智慧。

萧何主要献出封地和俸禄是自保吗,刘邦打仗需要这点银子吗。显然双方都不是,刘邦需要的萧何的意识,你要知道你的一切都是怎样来的,而萧何则是表达不忘本,表达自己的态度。但巨大的物质利益面前,能够真正视做浮云的人少之又少。这一点韩信就属于守财了,眼窝太浅。萧何的政治智慧是十分难得的,作为一个朝廷高官,理应德备天下守之以谦。功高盖世守之以让。智谋过人守之以愚,萧何没有可以借鉴的历史,完全是凭着自身的意识去感悟,而后世大都是学萧何的。

即便是萧何如此小心,萧何的后代有四世因为犯罪而失掉爵位,后来还算不错,又给续上了,依旧是封为酂侯,其他功臣无人能与他相比。萧何后代建立了南齐和梁。南朝萧氏是第一级的世家门阀。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其他网友回答

萧何是西汉初年名相,也是汉初三杰之一(另外二杰为张良、韩信),江苏沛县人,早年曾任秦沛县狱吏。公元209年他随同刘邦起兵。?

在辅佐刘邦打拼天下、建立刘汉王朝的过程中,萧何“镇国家,抚百姓,给馈响,不绝粮道”,在百姓和军士中有着很高的威望。?

刘邦表面上称萧何“功不可望”,但心里对他还是不放心,担心萧何威望太高,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

公元前204年,刘邦率军与项羽在京县、索亭一线对峙,萧何留守关中供给粮饷兵员。?

刘邦一边跟项羽打仗,一边派出几拨使者回关中去慰问萧何。萧何还非常受用,觉得这是领导对自己的关心。?

他手下有位叫鲍生的门客,感觉这事有点蹊跷,他对萧何说:汉王现在正在前线打仗,你在后方安全舒适,他还派人来慰问你,这是对你不放心,借机回来观察和打探你啊。?

萧何一听,是这个理,那就赶紧想个办法吧!鲍生接着又说:你可以把自己的亲人,能打仗的全部派往前线跟随汉王,这样他就会放心,对你更加信任。”?

萧何听从了这个意见,刘邦果然很高兴,再也没有派人回来“慰问”他了。?

公元前196年,陈豨谋反,刘邦御驾亲征。有人告发韩信与陈豨有勾结,萧何设谋骗韩信入宫杀之。?

刘邦回来后,拜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还派一名都尉和五百士兵,守卫萧何的宅院。?

朝中百官都来祝贺萧何,萧何也非常高兴,只有一个叫召平的人私下对他说:“这是皇上对你有了怀疑,担心你是否和韩信一样有谋反之心。建议您谢绝这五百护卫的封赏,把你的全部家当都贡献出来,送到前线充作军饷,这样皇上就高兴了。”?

萧何又听从了意见,刘邦果然很快就撤销了这五百护卫,对他大加赞赏。?

公元前195年,淮南王英布谋反,刘邦再次御驾亲征,萧何仍然坐镇后方,跟以前一样,还是安抚百姓、运输粮草。?

刘邦对萧何还是不放心,多次派人回来打探情况,萧何见怪不怪,觉得自己对刘邦忠心耿耿,所做之事,全是为公,没有一点私心。?

但是,旁观者清,一个门客看出写门道,对他说:“皇上对你还是不放心。你现在位居相国,功居第一,名位和封赏已经无以复加了,皇上已经不知道怎么来满足你。老百姓本来就拥戴你,你现在还在争取民心民望,皇上怎能不疑虑呢?你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要自毁名望,赶紧多买田地、放高利贷来败坏自己?这样皇上才会放心。”?

萧何照着做了,刘邦回朝的时候,有人向刘邦反映萧何强买强卖土地和人口,还放高利贷,影响极其恶劣,希望刘邦能严厉打击。刘邦回到宫中,萧何前来拜见,刘邦笑着跟他说:“你那些坏事我听说了,你自己去处理好。”?

刘邦没有追究萧何的罪过,其实就是相信了萧何是没有野心的,这样的人,还是可以放心用的。

相关推荐

  • 吕雉是刘邦的结发妻子吗? 刘邦妻子吕雉为人

    吕雉是刘邦的结发妻子吗? 刘邦妻子吕雉为人

    吕雉是刘邦的结发妻子吗? 刘邦妻子吕雉为人,刘邦,升格,吕雉,网友提问:汉高祖刘邦的结发妻子吕雉,到底有多漂亮?优质回答:吕雉是汉高祖刘邦做亭长时明媒正娶的妻子。当刘邦受封为汉王后,吕雉就升格成了王后,当刘邦即皇帝位后,吕雉又由王后升格为皇后,当刘邦驾崩以后,吕雉又由皇后升格为皇太后,当刘邦和吕雉唯一的儿子也驾崩后,吕雉理应由皇太后升格为太皇太后,但吕雉不干,不称太皇太后,仍称太后,同时亲自主持政...

  • 刘邦百度百科 历史人物刘邦的简介

    刘邦百度百科 历史人物刘邦的简介

    刘邦百度百科(历史人物刘邦的简介),刘邦,历史人物,百科,刘邦百度百科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沛郡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和强大有突出贡献。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历任沛县泗水亭长、沛公、汉王。秦时因释放刑徒而亡匿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集合县中约3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

  • 刘裕的庙号为何是高祖 为什么开国皇帝刘裕的庙号是宋

    刘裕的庙号为何是高祖 为什么开国皇帝刘裕的庙号是宋

    刘裕的庙号为何是高祖(为什么开国皇帝刘裕的庙号是宋高祖,其子的庙号反而是宋太祖呢?),刘裕,庙号,高祖,网友提问:为什么开国皇帝刘裕的庙号是宋高祖,其子的庙号反而是宋太祖呢?优质回答:按道理讲,刘裕应该是太祖的,在庙号中,含金量最高的传承就是太祖、太宗,太祖为受命肇基之祖,最合法正统的,太宗是太祖的正统继承人,因此才说,太祖、太宗这一组庙号是含金量最高的,非高祖、世祖之流可比的。刘宋的受命肇基之祖...

  • 大明王朝1566 六必居 嘉靖为什么改六心居

    大明王朝1566 六必居 嘉靖为什么改六心居

    大明王朝1566 六必居(嘉靖为什么改六心居),嘉靖,大明,王朝,网友提问: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为何嘉靖帝要把六心居改为六必居?优质回答:海瑞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一个清官,也是一把利剑,敢于上书进言,大明朝中有一段,嘉靖让严嵩给六心居题字,严嵩提完字后,嘉靖就说这个心字不好,就问为什么是六心,严嵩说这个店是六兄弟所开,所以叫六心居。嘉靖说六个人就六条心,我大明朝有六千万人,那就是六七万条心,在...

  • 邂逅文苑广播剧连载:大明——不屈之魂 第一集编剧 导演

    邂逅文苑广播剧连载:大明——不屈之魂 第一集编剧 导演

    邂逅文苑广播剧连载:大明——不屈之魂(第一集)编剧 导演/阿土,大明,广播剧,文苑,1338大明——不屈之魂(第一集)编剧、导演:阿土 后期制作:醉殇旁白:新竹望月故事概述:本集开始,阐述元朝末年的黑暗统治、百姓困苦不堪的生活状况,以及朱元璋早年的僧侣和乞丐生涯,为后面的剧集做铺垫。大明——不屈之魂(第一集)人物简介马尔乞台——大元同知枢密院事。(冷血)脱脱——丞相,元朝末期的名臣,具有忠君思想的...

  • 刘邦和汉初三杰 “汉初三杰”谁与刘邦关系最近?为什么?

    刘邦和汉初三杰 “汉初三杰”谁与刘邦关系最近?为什么?

    刘邦和汉初三杰 “汉初三杰”谁与刘邦关系最近?为什么?,三杰,刘邦,谁与,网友提问:“汉初三杰”谁与刘邦关系最近?为什么?优质回答:这个问题我来说说我的看法,汉初三杰,也就是张良、韩信、萧何,看谁和刘邦走的最近,可以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看:职务、时间、处置。张良、萧何、韩信1、从职务分工来看如果西汉王朝比作一个企业集团的话,刘邦是董事长,韩信是市场总监,张良是企划总监,萧何呢?常务副总兼,从职位来看...

  • 刘邦最爱的是戚夫人吗?其实不是 刘邦爱过戚夫人吗

    刘邦最爱的是戚夫人吗?其实不是 刘邦爱过戚夫人吗

    刘邦最爱的是戚夫人吗?其实不是 刘邦爱过戚夫人吗,刘邦,戚夫人,爱过,网友提问:刘邦的最爱真是戚夫人吗?优质回答:个人不觉得刘邦最爱的是戚姬。反到是其第一个女人(情妇)曹氏才是刘邦的最爱。首先为何说刘邦的最爱不是戚夫人呢?都知道刘邦贪酒好色,但却是玩弄权势的一把好手,吕后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刘邦心知肚明,但刘邦临死前也未过多的为戚夫人考虑,来保护她。刘邦清楚的知道自己活着的时候吕后不敢过分的为难戚夫人...

  • 朱元璋评价李世民刘邦 朱元璋和刘邦为什么要杀功臣

    朱元璋评价李世民刘邦 朱元璋和刘邦为什么要杀功臣

    朱元璋评价李世民刘邦(朱元璋和刘邦为什么要杀功臣),刘邦,功臣,朱元璋,网友提问:刘邦、朱元璋、甚至李世民他的功臣为何都是草莽英雄?优质回答:所谓草莽英雄,大概是与精英大腕相对的。草莽英雄,就是不读书、没文化,凭着自己的经验往前闯,而闯出一片天地的豪杰人士。精英大腕,就是知识多,文化高,通过自己的逻辑思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权威大拿。其实,说刘邦、朱元璋、甚至李世民的功臣,都是草莽英雄,...

  • 靖难之役对明朝之影响 大明王朝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对明朝之影响 大明王朝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对明朝之影响(大明王朝靖难之役),之役,大明,明朝,网友提问:“靖难”中明朝内耗了四年,为何还能迅速开创永乐盛世?优质回答:朱元璋死后,他的长孙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建文帝当了皇帝后总觉得他这些叔叔手里握着兵对自己构成了威胁,心里不踏实。于是在几个亲信大臣的帮助下开始削藩。“燕王”朱棣自然不会甘心坐以待毙,便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南下,发起“靖难之役。”这场战争从1399年朱棣北平起兵...

  • 大明王朝1566 剧评 大明王朝1566电视剧评价

    大明王朝1566 剧评 大明王朝1566电视剧评价

    大明王朝1566 剧评(大明王朝1566电视剧评价),剧评,大明,王朝,网友提问:《大明王朝1566》作为一部好评神剧,跟历史是否完全相符?优质回答:大家好,我是梅子雨summer。《大明王朝1566》作为一部影视作品,必然存在许多的漏洞,主要是由于导演和编剧毕竟不是专业的历史学研究员。在这里我稍微提几个漏洞:1.张居正和海瑞不是一路人剧中张居正向裕王力荐海瑞去浙江,平衡当地的势力。但是张居正一向...

  • 为什么我看不懂大明王朝1566 大明王朝1566为什么难懂

    为什么我看不懂大明王朝1566 大明王朝1566为什么难懂

    为什么我看不懂大明王朝1566(大明王朝1566为什么难懂),不懂,大明,王朝,网友提问:为什么大部分人看不懂《大明王朝1566》?优质回答:1566塑造了一个正直的海瑞,不是个愣头青 ,一心为国为民。 历史上的海瑞谁也不了解,张导只是拍出了自己心目中的海瑞。其他网友回答大明王朝讲的就是官场。当时看这部剧还是以娱乐剧的心情去看,看着看着,感觉味道不一样,写实的手法比较多一点,讲的最多的是官场,而且...

  • 大明王朝1566主要故事情节 大明王朝1566讲了哪些故事

    大明王朝1566主要故事情节 大明王朝1566讲了哪些故事

    大明王朝1566主要故事情节(大明王朝1566讲了哪些故事),大明,王朝,让人,网友提问:《大明王朝1566》里有哪些让人印象深刻的情节?优质回答:大明王朝每一集,每一句台词,每一个画面都很经典,都让人印象深刻,杨角风今天单独拎出第二集来,挨个截图给大家分析,为什么给人印象深刻?浙江淳安关于“改稻为桑”国策的执行情况,从国策制定到现在的真正强硬推行,这中间其实有四个月的时间。也可以得知,这四个月时...

  • 明朝最后的一个将军 明朝死得最惨的功臣

    明朝最后的一个将军 明朝死得最惨的功臣

    明朝最后的一个将军 明朝死得最惨的功臣,明朝,最惨,死得,网友提问:你认为明朝死得最惨的三位将军分别是谁?优质回答:毛文龙,刘兴祥,袁承焕。但是最惨的要属袁承焕,被凌迟处死。也怪他自己太过狂傲了。谢谢。其他网友回答我觉得死的最惨的当数袁崇焕,袁崇焕是被凌迟而死,而且他被抓的头一天还在与清军作战,亲自上阵(史书:重甲难透)心中的愤怒是可想而知的而且还要被割几千刀。袁先生的事迹大家一都知道我也不凑热闹...

  • 刘邦打下天下后为什么要杀韩信? 刘邦得知韩信被杀说了

    刘邦打下天下后为什么要杀韩信? 刘邦得知韩信被杀说了

    刘邦打下天下后为什么要杀韩信?(刘邦得知韩信被杀说了什么),刘邦,说了,韩信,网友提问:楚汉的韩信大将军帮刘邦拿下天下后,是因为起了反心才被杀的吗?优质回答:大家都晓得‘’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个成语。刘邦夺得天下,韩信功劳大大的,可以说是第一。功高震主呀!这是其一。其二,韩信在齐地封王,军队实力最强,这是汉朝皇帝的心腹大患啊,加上韩信用兵如神,这还了得?采取了计谋是,你不反逼你反,你没反造你反...

  • 刘邦对卢绾封王真心实意 为啥韩信、吴芮、卢绾、彭越

    刘邦对卢绾封王真心实意 为啥韩信、吴芮、卢绾、彭越

    刘邦对卢绾封王真心实意(为啥韩信、吴芮、卢绾、彭越等被封王,周勃、灌婴、樊哙却没有被封王?),刘邦,却没有,真心实意,网友提问:为啥韩信、吴芮、卢绾、彭越等被封王,周勃、灌婴、樊哙却没有被封王?优质回答: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一度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继而实现中央集权统治。然而,到了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在汲取了秦国灭亡的教训后,却采用了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的“郡国制”,除在中央直接管辖区域推行...

  • 楚汉之争为什么是刘邦而不是项羽赢得胜利 楚汉之争刘

    楚汉之争为什么是刘邦而不是项羽赢得胜利 楚汉之争刘

    楚汉之争为什么是刘邦而不是项羽赢得胜利 楚汉之争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刘邦,楚汉之争,项羽,网友提问:楚汉之争,为什么刘邦不守诚信攻打项羽?优质回答:刘邦,从沛县发家,逐步强大起来,走到能与项羽相争的地步,靠的是什么呢?背信弃义,做个无耻之人,唯利是图,这才是作为战争年代的准则,也是刘邦才能获胜的原因。在天下面前,所有承诺都是一个美丽的谎言,项羽当真了,就是自己太过于看中名声了,也小瞧了刘邦。面对前...

  • 刘邦的父亲被项羽 汉高祖刘邦和楚霸王项羽

    刘邦的父亲被项羽 汉高祖刘邦和楚霸王项羽

    刘邦的父亲被项羽 汉高祖刘邦和楚霸王项羽,刘邦,英雄,项羽,网友提问:霸王项羽和高祖刘邦,谁是英雄?刘邦为何容不下自己的亲嫂子?优质回答: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踩着七色云彩来娶我,我猜中了前头可我猜不着这结局。对于英雄的定义,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见解。他也许开疆拓土是一代伟人;他也许英明神武是一方霸主;他也可能籍籍无名却能感动你的心灵……所以说在项羽与刘邦之间选择谁是英雄,大家肯定都有...

  • 刘邦入秦后的作为 刘邦扶苏的关系

    刘邦入秦后的作为 刘邦扶苏的关系

    刘邦入秦后的作为(刘邦扶苏的关系),刘邦,扶苏,楚国,网友提问:大秦扶苏顺利继位的话,刘邦众人会有怎样的发展?优质回答:扶苏不可能继承皇位!如果秦始皇真的像让扶苏继承皇位,怎么可能在自己暮年之际还将扶苏派到边疆!这说明秦始皇始终在打压扶苏!扶苏为什么一接到赵高和李斯伪造的昭令!一点迟疑都没有留立刻去自杀!这说明扶苏一直以来对自己的认知就是一个戴罪之身!所以基本父皇的命令一下,就毫不迟疑的赴死啦!《...

  • 细胞外基质 同学,你还记得那大明湖畔的细胞外基质吗?

    细胞外基质 同学,你还记得那大明湖畔的细胞外基质吗?

    细胞外基质(同学,你还记得那大明湖畔的细胞外基质吗?),基质,大明,细胞,细胞外基质点击上方“病理撷趣”!一起涨姿势吧!? ? ? ? ? ? ?说起细胞外基质,你想到了什么呢?别那么快忘记老师的谆谆教诲好不好!一定是细胞生物学书上的这张图对不对!!(仿佛只记得这个了……)然而,细胞外基质比我们学到的更加神秘莫测。细胞外基质不仅对细胞起着支撑作用,更对细胞的生长、分化和迁移有着众多作用。这一期的病...

  • 卢绾背叛刘邦了吗 卢绾为何要背叛汉高祖刘邦?

    卢绾背叛刘邦了吗 卢绾为何要背叛汉高祖刘邦?

    卢绾背叛刘邦了吗(卢绾为何要背叛汉高祖刘邦?),刘邦,汉高祖,网友提问:卢绾为何要背叛汉高祖刘邦?优质回答:01周赧王五十九年,即公元前256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沛丰邑中阳里刘姓和卢姓家里同时诞下一个男孩,刘家男孩取名刘季,卢家男孩取名卢绾。两个男孩的父辈非常要好,这次两个男孩同年同月同日生似乎是上天注定,所以两家决定联合摆酒宴答谢,全乡的老百姓都牵着羊带着酒一同来为两家祝贺,场面异常隆重。时光飞逝...